这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T的换代、特别是AI人工智能的出现,提升了我们信息获取处理的能力,但是未来要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清华团队更多把精力放在建立一个有效、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上。
要从源头治理控制疾病高发因素,落实健康城市理念,对城市环境及人的行为进行更规范化的管理约束,最终使人获得更长的健康寿命
近来对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走向媒体多有议论,读来感受颇多。从"多规合一"几年试点中的部门利益导向,各种旧瓶装新酒的尝试,到从专业技术队伍出路和市场利益维系的各种焦虑都有,当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中国式"故事确实颇有文化,体制和逻辑上的中国特色。但我认为确实到了"翻片"的时刻了。
健康城市强调对城市的关注,那么对于农村,尤其是那些被留在农村的人来说,是否不公平?
目前整个关中平原城市群呈现出西安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在我国城市群当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关中平原城市群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级城市群,核心和关键也在于西安,必须发挥其区域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如果无视乡村和农业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这场规律性变迁,仍然以既定思维和认知,以不变应万变,则一定会产生问题。
个别超大型城市如北京市、上海市,当下它们的姿态多于实质,未来城市的发展格局究竟是城市中心论还是中心城市论尚且在讨论之中。
不同于经典人口迁移的城乡推拉力理论,如今的推拉背后出现了转换,即城乡之间推力与拉力的转换。如果现在不给予他们应享有的权利,那么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人的城镇化的对立面是“物的城镇化”或“土地城镇化”,即片面重视城镇化中的物质设施的建设,大片土地被改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表面上看起来十分风光、十分气派,高楼大厦林林总总,但是,人的核心位置却往往被忽视了。在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中,这种忽视人的主体地位,突出物的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坚持"本地农民工就地城镇化"及"外出农民工异地城镇化",是改善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推动国家城镇化发展和中产阶层发育的可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