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2022年,雄安新区迎来五周年。5年来,雄安新区如何打造“未来之城”?对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有何意义?近日,《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杂志推出封面专题聚焦“雄安新区的过去和未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在专题栏目发表署名文章《A new take on urbanization》。
在乡村振兴的“下半篇”,特色小镇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农村是否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如何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天府文化》杂志记者采访了长期致力于城乡融合、城市治理等研究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
为了落实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开放性学术研究平台的搭建工作,吸引更广泛的中外青年科技人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把握科学前沿,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研究院发展与进步,本着“开放、竞争、协作、创新”的原则,研究院特别设立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开放课题基金,该课题基金由研究院专项经费支持。
2017年3月,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热点问题,研究院向全国征集第一批开放基金课题,得到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的热烈响应,收到128份课题申请书。2017年5月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建议及研究院科研需求,最终确定大数据、城市群、特色小镇、城镇化政策、绿色生态研究五个方向,资助24个开放课题和1个战略中长期研究课题,总计资助基金约人民币800万元。目前,各项课题正在积极推进,为大数据库建设、城市群规划、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评估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旨在测度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状况,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规划助力城市与产业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1年8月16日,由四川省民营办组织编制、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牵头分析撰写的“2021年上半年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及指数”正式出炉。
之前我们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人民的整体幸福情况和成渝人民的“衣食住行”,不过要想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成渝居住、工作和生活,不仅是提供众多的选择可以让大家吃吃吃、买买买,还有便利的生活、丰富的就业机会,才能让来到成渝的人民留得舒心、过得巴适。下面就让我能够我们一起来看看成渝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讲完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人民幸福生活的整体情况,接下来让我们以现在成渝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为代表,聚焦到成渝人民的“衣食住行”看看吧~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以“巴适的很”闻名的成渝地区是多少人心中幸福的地方。过去的几期我们谈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科技创新、空间与人口等等,今天我们来谈谈在成渝的生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纵深推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落实,经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提出以下意见。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本文摘选城乡规划建设相关内容如下。
3月23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国务院原则同意该实施方案,要求北部湾城市群建设要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依托,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协同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融入共建“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