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6日,“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论坛暨《清华城市健康行为指数》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期内容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女士在论坛上所作的《健康饮食,健康人群,健康城市》演讲。近期,我们将陆续刊发会议嘉宾主题演讲,以飨读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深以为然。我国至今一共进行了5次的全国营养调查,我有幸参加了其中的4次,只有1959年的没有参加。关于这次报告的展开形式,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最终决定采用我国权威调查的数据说话。要想构建健康城市,城市里的人群就要有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健康饮食,这就是今天题目的由来。
营养是健康和发展的基石
营养是健康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指标中,健康领域唯一的直接指标的就是营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营养愿景是消灭和终止各种形式的营养不良。
第一届国际营养大会是在1994年召开的,第二届是在2014年。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上出台的《营养问题罗马宣言》和《行动框架》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人类面临三大形式的营养不良。传统概念上的营养不良表现为能量缺乏,也可以通俗地理解成吃不饱。除此之外还有微量营养素缺乏症,比如贫血和缺乏维生素A等,有的时候也把这种情况称为隐形饥饿。最后一项超重和肥胖比较值得关注,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今天清华的大数据报告里特别采纳了肥胖数据,这个指标在营养学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中国人群营养与健康现状及40年变化
中国人群在过去40年的膳食营养结构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下面展示变化数据图能够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变化,那就是低体重,也就是营养不足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我国面临的挑战了。超重和肥胖率这两条线的数据加起来已经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大大超过了营养不足率。
对于6~17岁的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的情况,仅超重率就已经超过了消瘦率,如果再加上肥胖率的数据,那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消瘦率。成年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更是远超低体重率。
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粮谷类食物,也就是中国人经常吃的主食。中国人群膳食能量来自粮谷类食物的比例每10年下降一个台阶,这一点无论在城市和农村都一样。在去年发布今年的数据里出现了农村和城市具体数据越来越接近的情况。
另外,脂肪占能量的比例每10年都上升一个台阶。城市群体的这个指标在2002年的时候就突破了30%,去年12月23号发布的报告指出,农村群体的这一指标首次突破了30%的上限。许多问题如果只拿平均数来看都没有意义,特别是人群膳食摄入并不是呈正态分布的状态,也不是典型的左偏态或者右偏态,因为个体之间差距非常大。拿粮谷食物摄入量举例,大概有13%的人每天吃一斤粮食,但是有将近20%的人每天还吃不到二两粮食。肉禽类鱼类的摄入量也是每10年递增的状态,同时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具体到18-59岁成人猪肉的摄入量,可以看到每天都吃三两以上的人大有人在,将近10%,但是每天吃25克以下的依旧占33%。至于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应该说中国人总体蔬菜摄入还可以,但是水果摄入明显不足。每天吃大于一斤蔬菜的人占6.7%,但是有12%的人蔬菜摄入量还不到二两。水果的摄入量就更低了,能够吃到每天四两以上水果的人才5.4%,但是几乎吃不到一两的人占了67.4%。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吃水果,特别是男士。
再来讲一讲烹调用盐摄入量,如图所示每天能吃15克以上烹调盐的人群占比16.4%,当然可喜的是32.6%的人小于6克。人均烹调油的摄入量还在不断增加。每天吃70克以上油的人群占比13%,同时很好的一点是34.5%的人在目标以下,也就是食用油摄入量小于25克。世界卫生组织一再倡导零饮酒,中国人的饮酒的现况是什么呢?有67.2%的人不喝酒,但是也有将近9%的男性不喝则已,一喝就高。去年发布的报告首次报告了一个数据,那就是儿童经常喝含糖饮料的比例,以每周5天以上都喝含糖饮料就算经常喝。可以看到城市6-17岁儿童经常喝含糖饮料的数据是21.2%,农村16.7%。
促进人群健康饮食行为的思考
决定一个人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和遗传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但是没有那么大,生活方式起到的作用更大,而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改变人们的行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这张图是来自英国政府的一个为了防控肥胖的预见性报告,可以看到这张图就像一个线路板,反映出一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媒体、社会、心理、基础设施、生物学、医学以及社会发展等等。
所以关于健康行为的引导问题,我觉得应该更多关注少年儿童,特别是在校的学生。
因为一个学生的行为首先受到他的家庭和伙伴的影响,也受到学校、社区、公共政策的影响。
如何引导人们有更好的健康饮食行为?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的思想,我想这三个轮子应该一起转,即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缺一不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