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近代城镇化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既然是自然过程,是一个趋势和规律,为什么在中国,一定要加上一个“推进”的动词呢?为什么一定要政府主动提出来,人为地去加以“推进”呢?
随着市民社会崛起,随着老百姓权利意识的成熟,规划逐渐产生了参与性。现在的规划,市民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但其话语权并不多,包括经营性的城市规划、互动型的规划,如何通过非行政许可方式、采用经济契约的方式约束市场行为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这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T的换代、特别是AI人工智能的出现,提升了我们信息获取处理的能力,但是未来要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清华团队更多把精力放在建立一个有效、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上。
要从源头治理控制疾病高发因素,落实健康城市理念,对城市环境及人的行为进行更规范化的管理约束,最终使人获得更长的健康寿命
近来对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走向媒体多有议论,读来感受颇多。从"多规合一"几年试点中的部门利益导向,各种旧瓶装新酒的尝试,到从专业技术队伍出路和市场利益维系的各种焦虑都有,当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中国式"故事确实颇有文化,体制和逻辑上的中国特色。但我认为确实到了"翻片"的时刻了。
健康城市强调对城市的关注,那么对于农村,尤其是那些被留在农村的人来说,是否不公平?
目前整个关中平原城市群呈现出西安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在我国城市群当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关中平原城市群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级城市群,核心和关键也在于西安,必须发挥其区域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如果无视乡村和农业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这场规律性变迁,仍然以既定思维和认知,以不变应万变,则一定会产生问题。
个别超大型城市如北京市、上海市,当下它们的姿态多于实质,未来城市的发展格局究竟是城市中心论还是中心城市论尚且在讨论之中。
不同于经典人口迁移的城乡推拉力理论,如今的推拉背后出现了转换,即城乡之间推力与拉力的转换。如果现在不给予他们应享有的权利,那么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