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聚焦社区幸福评估工具,凝练社区幸福概念内涵和特征,挖掘其应用于社区评估的基础和优势,结合当下我国社区治理工作的趋势和重点任务,构建社区幸福评估体系,并借鉴既有实践经验设计应用流程。
人民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总纲领,智慧城市是实现人民城市的重要手段。在迈向人民城市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实现“民、政、企”多方整合,规划师要在协调整合中起到关键作用,将“人民城市”理念植入大型技术系统中,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技术风格和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的技术动量。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的提出,需要进一步审视“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基础、价值导向和治理场域,同时需要进一步对其内涵构成、运行逻辑、作用机制、治理干预等开展深化研究。本文的关注重心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主体构成、社会价值导向及其与城市现代性的关系等。
2023年4月15-16日,“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召开。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作题为“中国住房问题的历程回顾和几点未来思考”的主旨报告。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城乡规划实践应是“现代”的,但不是“西方”的拷贝;是“中国”的,但不是“传统”的复制。基于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如何深刻理解和诠释城乡现代化的内涵?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问题挑战?什么是中国现代城乡规划的要义?怎么才能让年轻的城乡规划学子在专业培养中得到应有的现代的和中国的双向滋养?《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特邀尹稚教授就"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笔谈。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更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压力最大、责任最大的实施主体。城市碳排放占比高达75%,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主战场”。建设低碳城市有哪些重要抓手?具体又面临哪些挑战?城市更新如何助力低碳城市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城市报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尹稚。
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四川省委决策部署,成都提出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先锋》杂志特邀请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就成都如何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大力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更好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进行深度解读。
《瞭望》2022年第3期策划“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专题系列文章,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刊文详解市民化三大着力点。
红星评论推出以“变局”为主题的2022年终策划,特邀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2022年12月24日,“第三届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在线上顺利召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以“公众参与――源自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