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以“巴适的很”闻名的成渝地区是多少人心中幸福的地方。过去的几期我们谈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科技创新、空间与人口等等,今天我们来谈谈在成渝的生活。
本篇研究团队将基于联通智慧足迹手机信令大数据,来看看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口多维属性和人口流动联系网络能玩出什么花来吧。
之前我们谈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班集体的产业、科技之争,这一期我们借用外貌协会的标准来评价一下班集体内哪位自带光芒(夜间灯光),哪位体格健硕(建设用地图斑),哪位高大威猛(人口格局)。
创新产出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专利授权无疑是官方认证的金牌。在科技创新下篇研究团队将用专利著录项目大数据,给大家呈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创新产业应用能力。
今天,我们的研究团队将围绕“科技创新”的主题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数据画像。在科技创新上篇里,我们将从以教育资源为代表的“创新空间”、以科研经费为代表的“创新投入”和以论文发表为代表的“创新产出”三方面,基于传统数据和大数据进行学术创新,看看成渝地区到底谁在“原始创新”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上篇我们说到利用统计数据和企业工商登记数据来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观察在2000-2018年期间,成渝班集体大家的成长轨迹,谁的荷包先鼓起来了,谁还在后面亦步亦趋。这篇我们将利用自主研发的“产业图谱模型”黑科技来研究各地区的产业比较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提法在范围上近似于城市群,但是更加突出成渝两大中心城市以及都市圈的概念。那么今天,小编就将用上下两篇文章来研究分析成渝地区的产业发展,看一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吧!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系列专著《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于本月正式出版。本书全文共计228千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系列专著《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中国道路——中国城镇化大势与对策研究》于本月出版。
3月1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主办的“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都市圈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空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