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拍摄的北京市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和远处的CBD建筑群。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来源:中宏网
作者:中宏网记者 韩鹏飞
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未来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近日,中宏网记者专访了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院长恽爽,围绕城市群协同发展、县城兴业、宜居城市建设及城市更新转型等热点话题,听她解读城市规划的“破题之道”。01 城市群协同:从资源共享到功能错位,构建网络化发展新格局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在恽爽看来,这一理念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发展逻辑:“网络化代表着均等性、流动性和均好性,而组团式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回归生活与自然的互动。”
如何让城市群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高效共享?恽爽认为,关键不在于简单的设施开放,而在于“功能错位与层级分配”。“每个城市能级、特色、功能不同,人口特征也有差异,只有在产业链上下游和更宽泛领域承担不同角色,才能避免同质竞争,形成良性互动。”
京津冀的医疗资源协同就是典型案例。北京拥有全国顶尖的医疗资源,但长期面临“全国患者扎堆就医”的压力。对此,河北保定主动承接北京医疗功能外延,在保定东站旁建设国际医疗基地,与北大肿瘤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广安门中医院等合作设立分院。“肿瘤患者确诊后,后续治疗和疗养可在保定完成,既扩大了医疗资源覆盖范围,又缓解了北京的城市压力。”恽爽解释道,这种“核心城市保重症、周边城市承康复”的模式,正是城市群内功能合理分配的生动实践。
她强调,城市群的活力在于“各展所长、互补共赢”。通过明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才能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真正实现“高效便捷、开放共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质量。
02 县城兴业: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以产兴城、以城聚人”良性循环
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吸纳农村人口、连接城乡的关键角色。202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7%,但大量人口分布在中等城市及以下,县城的“蓄水池”作用尤为突出。然而,当前部分县城面临“购房置业多、实际居住少”的困境,核心症结在于产业支撑不足。
“要让县城留住人,必须先让县城有产业。”恽爽指出,县城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找特色”,需深入分析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人口特征,精准定位产业增长点。
浙江省松阳县的转型颇具启示。作为传统绿茶集散地,松阳县抓住电商发展机遇,打造全国知名的茶叶电商销售网络。“规划通过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放大其产业优势,让传统农业借助数字经济焕发新活力。”恽爽介绍,当地不仅解决了茶叶销路问题,更带动了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实现了“以产兴城”。
并非所有县城都适合发展产业园区。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市场需求和本地人口就业特点,聚焦开展护工、保姆等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既能提升居民收入,又能形成特色就业优势,这种‘小而精’的产业路径同样能让县城充满活力。”
恽爽强调,县城规划不能“一刀切”。“有的地方需配套高端人才居住环境,有的地方要强化职业培训设施,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规划标准必须与产业特色、人口需求相匹配。只有让职住需求在县城内解决,才能实现‘以城聚人’的良性循环。”
03 宜居城市建设:以功能匹配破解“失衡困局”,智慧技术点亮空间优化路径
“建设宜居城市,核心是实现人口、产业、城镇、交通的一体规划。”恽爽认为,避免城市“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关键在于功能的科学匹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智慧、韧性”等更高要求,这意味着规划需更精准地回应城市运行的复杂需求。
北京市通州区的功能调整是典型案例。在成为城市副中心前,通州运河核心区的办公楼宇多被用作公寓,因大量CBD上班族选择在此居住。而随着行政办公功能东移,规划通过数据监测引导商务办公功能提升,“公寓式居住比例下降,商务办公功能增强,交通和配套也随之优化,城市运行效率显著提高。”恽爽解释,这种功能适配正是破解“人口与产业不协调”的关键。
韧性城市建设同样依赖科学规划。“城市需具备应对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这要求功能配置更合理。”恽爽举例,通过优化医疗、交通等应急设施布局,能提升城市在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减少不利影响。
新技术的应用让规划变得更加“聪明”。过去靠“眼睛看、发问卷”,难以全面掌握城市运行规律;如今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可实时监测人流、车流,精准描绘人口画像,为城市功能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只有摸清城市‘脉搏’,才能让规划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让宜居从理念落地为现实。”
04 城市更新2.0时代:智慧化手段驱动转型,精准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智慧”纳入城市发展目标,明确城市更新是重要抓手。恽爽认为,这标志着城市更新进入2.0阶段——从传统空间改造转向“智慧化精准更新”。
恽爽表示,未来规划工作的转型,不仅仅是空间问题,还要面向经济、产业、文化、治理等多方面的诉求,统筹实施做好资源、资产的统筹配置方案。
“传统更新方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城市问题。”恽爽举例,某老旧小区改造后仍未能很好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堵车、设施不便等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该小区是拆迁安置小区,人口老龄化严重且外来务工租户多,电动车出行集中、养老设施需求大,“这些问题靠问卷调研难以发现,必须靠智慧化手段精准定位。”
找到症结后,规划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置换、增设分时停车位等“精准施策”,用最小代价解决了问题。“现在城市发展面临资源紧约束,不可能无限制投入,必须靠智慧化手段‘靶向治疗’。”恽爽强调,全口径、实时的数据收集是关键,传统问卷存在样本偏差,而信息化手段能捕捉全人群行为模式,让问题无所遁形。
这种转型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大拆大建”到“微更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从“单一空间改造”到“系统治理”。“城市是复杂系统,涉及人、经济、能源等多重元素,只有用智慧化手段厘清元素间的关联,才能找到问题根源。”
恽爽表示,城市更新2.0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居民满意度,让高质量生活有路径可循,“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让城市更新真正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城市群的协同共生到县城的特色兴城,从宜居空间的科学营造到城市更新的智慧转型,城市规划正朝着更精准、更人本的方向演进。正如恽爽所言,未来的城市发展,将在智慧化手段的助力下,实现效率与温度的双重提升,让每座城市都绽放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