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北京城市更新研究报告(2023)》正式发布。这是北京城市更新领域的第一本蓝皮书,由参与城市更新实践及研究工作的12家研究机构、48位作者共同撰写。发布会当天,众多城市更新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账号“发展北京”现场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分享他对未来城市更新之路将走向何方的深入理解。本文为采访整理稿。
规划界有一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最核心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简化理解就是物质环境的改善和精神环境的改善并举。
01 城市更新的“无限游戏”思维
其实“无限游戏”玩的就是边界。如果我们按照传统“谁赢谁输”的博弈思维来展开,“无限游戏”就没法推进下去了。“无限游戏”一定是怎么取多元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引导大家向这个方向去一起努力。传统按项目来运作的规划行为,通常都是有明确“边界”的。但是城市更新的“边界”带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所以城市更新的“边界”是在不断地调整、突破当中,最终达成城市真实问题的实际解决。
第二,城市更新作为一种“无限游戏”,可以可持续地延续下去。城市更新不可能一次性改造就视为达标,因为过两年居民可能又会有新的诉求,所以城市更新是一个不断正向滚动的过程,在不断循环中一点一点地往前推进。所以为什么我们称之为“有机更新”?因为城市更新就是一个有机的成长过程。当前我们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是一锤子买卖就能实现的,不是说今年我在这个社区的更新中投入100亿,明年就不会产生新问题了,事实是明年肯定还会有新的问题。
02 城市更新的最主要主体
每年北京市会评选很多城市更新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的主导者其实是高度差异化的。
有的是政府诉求,特别是疫情后大规模推动的城中村改造就是政府绝对主导的,这是政府主观上想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很多是市场主体主导的项目。比如西单更新场项目,政府只是一个建议人,真正主导城市更新的是货真价实的市场主体。虽然这个项目要“减量”(建设规模缩小),大规模拆除原有地面建筑,甚至最后建成环境面积很小,但是商家看到了项目巨大的市场潜力价值,找到了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空间,所以市场主体愿意花比较大的成本来把项目推进下去。
当然还有一些城市更新纯粹是老百姓的诉求,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方式推进项目。比如光明楼小区等一些工程,就是老旧住宅的更新改造。
03 城市更新的规则是什么?
城市更新当然是有规则的。因为不管怎么样,改造完成后要实现以下目标:第一,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应该有提升,这是“以人为本”最核心的要求。如果改造完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原来更不舒服,那谁还会去改造它?改造又有什么价值呢?第二,老城区面临大量基础设施增补问题,而且有很多地区如果按照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标准来衡量,还有大量的短板甚至空白需要填补,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城市更新需要增加政府或者市场主体或者个人的财产价值,实现财产升值。不能说改造完成后,资产价值还不如以前。第四,减少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和生活代价,这其实也是变相的增值行为。这些都可以作为基本规则。
从国家战略看,近两年我们在不断往“城市更新”里添加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绿色化、生态化,如何通过改造进程,使得原来的物质空间环境变得更加节能,碳排放更少。此外还有智慧化,我国在智慧化方面总体上来看是全球领先的,北京市每年评选和表彰奖励的一些优秀案例,确实对推广城市更新“智慧化”的成熟经验和模式,有非常大的支持力度。
每年城市更新都会出现新的项目类型,如果仔细对比第一批和第二批案例,可以发现大家探索出了新路径、新渠道,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而不是说拿着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案例。我们重点衡量的是改造前城市体检中判断这个地区、这个街区甚至这栋楼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改造过程中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的代价是不是合理的?这涉及到很多新路径的设计和新的游戏规则的变化。
我们讲城市更新的“语法”,第一条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不能忘记的核心。至于说具体要怎么写这篇文章,就是看高手跟水平不高作家的区别了。而且这篇作文完成后,有的人做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散文,有的人写了一本非常漂亮的短篇小说,也有人的成果最后是一部鸿篇巨制,这都没问题,只要前提是不违反城市更新的基本语法规则,不出现语言上的恶劣和障碍,就是一个好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城市更新是没有“边界”或者是“边界”极度不确定的一场“无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