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丨卢庆强:空间的生产与生产自己的空间

2025.10.24
作者:

1.jpg

空间的生产与生产自己的空间——《空间的生产》阅读启示

卢庆强,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10月24日第4版

        《空间的生产》是一部关于空间理论的书。但此空间非彼空间,一是这本书里提到的空间概念,跟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空间概念有关联但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二是任何尝试基于既有视角去看待和解释其所阐述的内容,无疑均会犯先入为主或以偏概全的错误。下面也仅仅从笔者的认识和理解,去谈谈阅读和思考的启示,给大家撕开“冰山一角”。

2.jpg

01 作为统一体的“空间”

        完整的空间概念作为感知的空间、构思的空间和体验的空间,对应于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如何理解呢?一是感知的空间,是一种物理的空间,人的触感能够直接感知到的物质实体,是一种空间实践,同时也是每一种社会形态的特定位置与空间特征的集合。二是构思的空间,是一种精神空间,需要通过概念认知去理解刻画,是一种知识生产下的空间表象,包括各种符号、代码、秩序等。三是体验的空间,是一种亲历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能给人不同体验感的表征性空间,包含各种象征、艺术和创造。三元空间辩证法就是“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空间概念,这种统一性,既体现在统一于持续不断的空间生产过程,也体现在统一于作为结果的共时性存在。其内在逻辑是始于生活实践,贯通于抽象思维,然后超越形式,最后落脚于实践与现实。三者之间彼此包含、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空间实践中的社会关系再生产处于重要的支配地位,空间表象则处于知识与权力的双重束缚之下,而表征的空间则是最为狭窄的、象征性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空间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思考和解释。(1)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既是作为现实的场所,作为具体的社会存在,是个人的感知与体验;同时,也是真实的“具体的抽象物”,作为可交换的空间,作为真实的社会关系存在的空间统一体。(2)既是产品,也是作品。作为空间生产的产品,即社会活动作用于第一自然的结果,具有第二自然的特征,是带有社会空间属性的产品,可以交换、消费和迭代、消失。而作为空间生产的作品,是与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与独一性特征,具有其原创性和初始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产品占用空间并流转循环,而作品占用空间并形塑空间。(3)既是理论框架,也是具体实践。一方面包含空间的问题框架,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与推演;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实践,在广泛层面的观察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融为一体,是我们理解和讨论“空间”和“空间的生产”的基础。

02 作为共时性的“空间的生产”

        空间的生产不是单一的物质空间的生产,也不是单一的社会空间的生产,而是既包括空间中物的生产,也包括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空间的实际生产),而且两者是一种同时性和共时性的生成,也是人类与社会相伴相生的过程。书中强调的核心观点:“生产方式组织与生产了它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生产了它的社会关系”。同时,空间是一连串运转过程的结果,同样也包括对既有的(物质)空间,按照新型生产方式去组织与生产新的空间,生产出新的社会关系,这也使得空间在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中起关键性作用。

        空间的支配(被支配的空间),是一种被技术、实践所改造和调节过的空间。空间的取用(被取用的空间),是为了满足取用它的社会群体的需要与可能性,而被改造和调节的自然空间。被支配的空间与被取用的空间,理想状态上应该是合为一体的,但真实的空间生产过程,则是支配与取用之间的不匹配与相互冲突,而社会进步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这种匹配与冲突之间矛盾协调的过程。理解空间的支配与取用,需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空间的问题框架既包括都市领域,也包括日常生活领域。城市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活动所生长、赋形和塑造出来的空间,具有其功能—形式—结构的内在逻辑。包括空间规划在内的各种宏观操作,作为整体性空间生产的空间支配的作用机制之一,不仅是简单的资源配置与空间保障问题,更需要放在整个城市化进程和社会文明进程当中去理解和建构。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基于取用(更容易理解的是基于使用价值),更加有效地取用,解决“不充分”问题,解决“不平衡”问题。不同尺度的空间,社区—地域—国家和全球,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并没有物理界限的限制,而是一种相互渗透、叠加乃至冲突的关系,即世界性并不会消灭地方性,新的网络并不会消灭旧的网络。而从微观来看,更多关注个人及其行为场域。作为一个生命体,它与空间的关系,和它自身、它的周边、它的环境、整个世界的关系,同样作为一个关系的网络而发挥作用,通过生命体与其所在的空间环境之内、之上及其相互联系,形成社会化产物。

03 “空间的生产”的意义与启示

        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物,生产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意识和自己的世界。空间的生产,始于身体、融于日常、定于取用、终于关系。始于身体,身体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由各种身体感觉界定社会空间的各种层级与相互关系。融于日常,空间的生产是日常生活转型的社会基础,与《周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有相近之意。定于取用,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人与空间的同一性,投资于物(一个地方)只是过程,是空间中物的生产;投资于人(一个群体)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空间的生产,既有历史的叠加和生产力的驱动,也有人民的创造和集体意愿与集体思想的映射,它超越了城镇、乡村、社区等具体的空间形态,是一种人的存在与人的社会关系同时生成的空间,最终的落脚点,是一种更高的“现实”栖居。

        三元辩证法,统一于一个整体和一个过程,任何单一视角、单一标的物的处置,都无法解决这一复杂的综合问题。空间问题的复杂性,等同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从研究方法来说,一方面强调整体性研究,另一方面强调实地研究,这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语言与文本研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实践,通过还原论建构起来的各种模式,不能取代真实的空间实践。不能简单地把空间作为抽象的、可交换的、均质的、整体的一面,而忽视其具体的、感知的、体验的、差异化的、碎片化的一面。作者提出探索一门“空间的科学”,更多地探索技术与政治的视角,基于三元空间辩证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更好地研究“空间的生产”,更好地回答实践的系统问题。

        作为综合、复杂问题的空间,需要跨越科学、人文、艺术和哲学的融贯研究,而不是单一的工程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超越简单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的分类方式。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也不是一般的系统论就能解释与应对的,而是必须将人的变量、时间的变量、共时共在的变量等考虑进去,从生成式整体、体系性认知和适应性调适的角度进行思考。相比较而言,可以感悟吴良镛先生所崇尚的“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和艺术求美”和所践行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论的启示,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用好空间辩证法,更好地研究、探索、实践更为复杂的空间科学。

04 语言风格与导读

        语言是释义、理解、交流的基础与媒介。读书与交互,一方面需要有自我的认知与自主的逻辑,另一方面也需要抛弃各种先入为主与想当然。在读本书的时候尤其如此,首先是空间的三元内涵与多维认知差异,不同的语境与语言指代,存在着各种多义理解、多重思辨和嵌套解释。其次,本书的叙述方式,存在着大量的回溯辨析——前进比较的阐述方式,这种方式在厘清逻辑和深入理解后,有助于辨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但在初始阅读的时候难免也会给读者带来较大的挑战。

        对于这部“有字天书”,以有限的认知与碎片化的理解,我们极有可能偏离原意,唯一正确而可行的建议是:自己去阅读、思考和辨析式、批判式地理解。唯有自己亲自阅读之后,方能体味其韵味之余音绕梁。再次致敬著者亨利·列斐伏尔先生,以及译者刘怀玉等学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打开这本书,去生产属于自己的空间。作为读者,需要基于“理解”与“批判”,最重要的态度是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和“本本主义”,这个世界离不开认真和较真;作为过程参与者,基于“统一体”与“作品”,最重要的作为是打破一切“简单重复”和“等价交换”,这个世界需要每个人的创造。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