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教授:街区保护五周年

2025.08.21
作者:

        2025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五周年。五年来,核心区控规实施工作始终紧扣核心区战略定位,严格遵循“两个突出、六个注重”要求,系统推进首都功能优化与城市品质提升,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让广大市民更深入地了解规划实施的成效与经验,“北京印迹”微信公众号特邀长期深耕核心区研究权威专家,围绕政务服务保障、疏解减量提质、老城整体保护、街区保护更新、民生改善、城市安全等方面,从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持续优化路径建议等维度展开专题分享。本期分享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张杰教授的思考文章。

来源:北京印迹 inBeijing微信公众号

W020241007527532624297_ORIGIN.jpg

2023年6月21日,从北京市景山上向北眺望鼓楼。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北京核心区控规是北京城市规划史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成果。规划成果批复五年来,对指导北京城市的保护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年来,我们看到很多重要的成果,比如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以及很多成功的更新项目改善了老城的人居环境等。

        五年来,随着北京经济、就业、人口、消费等形势的发展,老城也面临一些需要探索的新问题。五月中两办印发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要求保护第一,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等。这是从国家层面首次将保护与更新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也为未来北京老城的保护与复兴指明了方向。下面我根据在北京老城和全国其他城市的一些工作实践,谈三点思考。

        一、完善保用并举的管控政策与机制。

        老城历史街区的规划控制仍不够灵活,须加强对小规模、小片区保护更新动态实施的有效指导。我们知道老城中很多庙宇周边的四合院的规制都较低,建筑进深小,质量低。在更新中如何在保护风貌的基础上,适应性地改造提升建筑的功能和性能是项目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院落格局总体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增加部分房屋的进深、填充院落中非主体特征的空间等措施提升更新后建筑的适用性,更好地满足新功能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建立一个刚弹结合的控制体系,包括一区一策的控制指标和程序性的专家审议制度。

        二、重视老城恢复性修建中历史层积载体的真实保护和有效展示。

        北京老城自元代肇建以来,就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变化,被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就说明了这一点。目前老城历史街区中还留有部分简易楼和老旧工厂,它们是计划经济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见证。我认为在合适的地段应该适当保留一些此类的建筑,并加以适当利用,既有利于城市历史记忆的传承,又有利于老城功能多样性与活力的培育。

        三、大力推进老建筑与老材料的“双老”再利用。

        习总书记强调城市保护要下足“绣花功夫”,在考察景德镇老城指出:“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我们,在保护更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在细微处见功夫,体现修旧如旧的原则。“双碳倒逼”要求更新少拆多用,既要充分再利用老建筑,也要相关工程中充分再利用老旧建材。这也是城市历史真实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北京老城一般性的老平房存量巨大,对其整体、局部、材料的科学再利用对老城风貌传承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最近我们在宛平城的保护更新中与地方合作,积极探索了这方面的工作。希望今后通过总结,为北京老城今后的保护更新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最后,衷心祝愿北京老城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在未来五年更上一层楼,为首都的四个中心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为全球城市型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提供中国范式。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