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采访尹稚教授解读:这个夏天,南昌的“海”火了

2025.08.25
作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社记者 赖星 黄浩然

ef22d756c8404edb83da92af476b94c1.jpg

游人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的摩天湾天然泳场戏水纳凉(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今夏,南昌的“海”火了。

        这座距大海数百公里的内陆城市,在赣江开辟出的“两滩七湾”天然泳场,每日人流量堪比“同时开9场万人演唱会”。

        一边是群众强烈的亲水需求,一边是防溺水的巨大压力,这道难题困扰许多城市。南昌没有选择“一堵了之”,而是探索“疏堵结合”,将天然泳场建设纳入2025年全市十大民生实事,主动破题。

        近三年,从万人激情夜跑、八一广场常态化升旗再到大型演唱会轮番上演……南昌之所以频频“破圈”,正源于其“民呼我应”主动作为,勇于打破“不做不错”的避责思维,敢于“自找麻烦”实干担当。

01 从“治水”到“亲水”

        2200多年前,西汉大将灌婴挥师南下,在赣江之滨筑城,南昌由此而生。一江一城,命运相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描绘南昌的绝美词章,传唱千年。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秋水”几近干涸。

        枯水时节,赣江南昌段水位持续走低,河床大面积裸露,行人几乎可以踏着龟裂的河床直穿对岸。更让人揪心的是,持续的低水位直接威胁上百万市民的饮水安全,沿岸百万亩农田“干渴难耐”。

        种粮大户凌继河对2022年大旱至今心有余悸。他承包的两万多亩耕地,面临绝收风险,“到处打电话求水,根本无水可调,最后只能自掏170多万元,打了200多口井自救”。

        治水,不是选择题,是生死题。

        面对严峻的现实,南昌选择迎难而上,以一场前所未有的治水攻坚战,重塑城与江的关系。

        大手笔投入数百亿元,全城推进雨污分流,斩断污水直排的“黑手”;启动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打通水系网络……一套治理重拳落下,赣江南昌段水质实现二类全覆盖,水位稳步回升,江流趋于平缓,曾经狰狞裸露的滩涂,重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社交媒体上,掀起一场“来南昌看海”的热潮。

        如何将这幅来之不易的美景,让市民可亲近、可体验?

        南昌的干部大胆设想:不如沿赣江25公里长的岸线,建天然泳场免费开放,让市民真正亲水乐水。

        设想一出,质疑声不少:“别的地方防溺水,恨不得把整条江盖起来。你们反倒要建泳场,这不是自找麻烦?”

        质疑并非全无道理。南昌作为全国水域面积占比最高的省会之一,亲水是刻在市民骨子里的天性。但赣江暗流复杂,“野泳”溺水悲剧年年发生。

        “与其让孩子们偷偷下水,不如给他们一个更安全、光明正大嬉水的地方。”赣江畔,65岁的王春兴和“银发游泳队”的老伙计们,暑期每天都要劝阻四五十个下水“野泳”的孩子。

        治水成效与群众心声,给了决策者破局的底气。

        数据显示,赣抚尾闾工程实施后,赣江水流平缓度提升40%,水体自净能力增强35%。与此同时,“两滩七湾”天然泳场建设项目凭借广泛的民意基础,经人大票决高票入选2025年南昌十大民生实事。

        “治水理水,做好水文章,是南昌一直以来始终要面对并回答好的重大课题。以水兴城、以水惠民,是南昌一以贯之的治水理念。”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李红军介绍,南昌始终将治水兴城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积极回应市民近水、亲水的期盼,让赣江的一泓清水利及千家万户。

02 百万市民游赣江

        “两滩七湾”,一跃成为南昌城市新名片。

        今年6月开放至今,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破亿,“上午逛万寿宫,下午赣江戏水,傍晚赏滕王阁”成了外地游客来昌“打卡”的标配。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问:沿江的城市这么多,为什么是南昌?

        答案或许就藏在这条高赞评论里:“不是想不出,而是不敢做。”

        年初,南昌多名干部赴深圳、珠海、惠州等海滨城市“取经”,提出要在内河打造天然泳场时,不少人称“异想天开”。更严峻的考验发生在泳场投入运行后,闭场期间有人摸黑下水不幸溺亡。事故一出,干部“压力山大”。

        面对风险,是退缩守成,还是向前创新?

        “如果都想着不做不错,还谈什么发展?”南昌没有走“一刀切”的老路,泳场照常开放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安全。

        每天下午开放前,在西湖区万紫滩、千红滩,都能看到救援队队长朱文浩带着救生员,手挽手蹚入水中,排成横队用脚底板进行“水下安检”——清除玻璃碴、探查暗坑。岸上,无死角监控、电子围栏、喊话无人机严阵以待。

        努力没有被辜负,舆论悄然转向。

        “南昌没有因噎废食,好样的。”

        “政府顶着压力打造泳场,我们也要遵守规则。”

        市民的态度,也逐渐从疑虑转向支持。

        “以前觉得这种亲水生活是沿海城市的‘专利’,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红谷滩居民胡琴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更让她安心的是,泳场不仅配有专业安全员和医疗点,还每日检测水质、实时公示,透明管理换来放心体验。

        天然泳场火了,“亲水经济”活了。

        记者在迪卡侬南昌店内看到,游泳装备区被挪到入口最显眼的位置。店长李颖说,今年6月以来,水上运动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以上,“跟屁虫”等爆款装备一度卖断货,“有位客人一口气就买走了20个”。

        临江的咖啡馆和露营地纷纷推出“沙滩下午茶套餐”,节假日一座难求。新消费场景催生的商业生态,让普通商户赚到了真金白银,千红滩便利店店主刘元峰忙到聘来20余名大学生兼职。

        花上亿元建天然泳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到底值不值?

        西湖区坐拥三处天然泳场,区委书记陶亿国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府人均投入不足百元,满足两三百万群众亲水需求,带动行娱购游消费链。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形象,让年轻人愿意留下,外地人愿意来。与其说是花钱,不如说是投资。”

03 打造更多“南昌瞬间”

        “立定——入场!托枪——齐步走!”

        8月1日,八一广场,清脆的口令声划破长空。

        数万人彻夜未眠,只为国旗升起的46秒。

        “你见过几万人一起熬夜等升旗吗”“太热血了,凌晨三点广场就站满了人”……人群中有刚出地铁、拖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也有从前一晚就陆续赶来、席地而坐的本地市民。

        自南昌市将八一广场升旗仪式从节庆专属调整为每月首日常态化举行,这项仪式迅速“出圈”,成为现象级“城市IP”。今年“八一”当天,线上观看量人次超3000万。

        这样的“南昌瞬间”,正频频涌现。

        “五一”期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门前,每晚近万人等待一场“光影八一”灯光秀,超半数是青少年。“用这样的方式讲述历史,比课本上震撼多了。”大学生钟乐仪感叹。一年来,灯光秀好评不断,不少网友喊话“求加场”。

        从赣江两岸的烟花秀到万人夜跑,从演唱会轮番上演到每月升旗仪式……南昌正用一个个美好瞬间,重塑一座“值得奔赴的城市”。

        年轻人,尤其是以“大学生特种兵”为代表的新生代群体,是南昌走红的重要力量。围绕年轻人的需求,南昌推出夏夜地铁免费乘、热门站点行李寄存,让年轻人轻松出行;文旅团队每天紧盯社交平台,捕捉年轻人的兴趣点。

        位于八一广场旁的江西省美术馆,其宏伟的建筑轮廓、闪耀的五星,在灯光映照下充满艺术魅力,成为年轻人的“打卡新宠”。

        8月14日,网友发的一段“吐槽”视频引发一阵风波:江西省美术馆前被商业摄影团队占位,游客拍照大排长龙。

        南昌市文旅部门连夜响应,划定免费游客拍照区,将最佳机位留给市民游客,并安排专人维持秩序、限时拍摄。

        打卡拍摄区一经推出,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为南昌响应速度点赞,建议全国普及”“走在南昌,轻松捕捉城市的美,多了更多小确幸”。

        一座愿意倾听群众需求的城市,群众自会“用脚投票”。

        跻身全国游客接待量前20城市、入选“Z世代最青睐城市TOP10”、2024年末常住人口增加10.22万人……数据背后,是南昌与日俱增的城市吸引力。

04 群众活动不搞“官样文章”

        今年暑期,南昌2025年横渡赣江活动火了。

        不仅因三千泳者中流击水的壮观场面,更因发令台上26张面孔——他们是青年创业者、企业家、劳动模范,市民代表首次共同执枪发令。

        “真没想到,普通市民也能打响发令枪。”“95后”体育创业者熊宇也是发令员之一,得知自己被选中时,心里满是意外与欣喜。

        这一细微变化的背后,是理念的更迭。

        南昌市体育局副局长熊庆峰直言,以往办活动,很多精力耗费在安排领导席次、亮相环节,却很少问群众爱不爱看、想不想来。

        如今,“不搞官样文章,把C位让给老百姓”成为新共识,越来越多普通劳动者站上了城市活动的中央。

        然而,这些让群众叫好的“文旅新招”“活力赛事”,却一度让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避之不及。基层干部“不愿出头,遇事就躲”的心态,让南昌错过不少良机。

        “以往几乎没有一线歌手愿意把巡演首站放在南昌。”深耕演艺行业近40年的江苏企业家凌育明坦言,无论是审批效率还是现场管理水平,南昌曾经与东部城市差距明显。

        转变,始于直面不足,成于实干担当。

        “不改,就没有出路。”南昌市公安局组队前往南京、杭州等先进城市学习,推出“容缺审批”机制,最快一天发证,同时优化内场供给,提升演出效益。

        王力宏、林忆莲、王心凌、张惠妹演唱会……今年上半年,南昌大型演唱会已接近30场,远超2023全年9场。张学友更是将巡演首站放在南昌,连开6场,刷新南昌演唱会市场明星艺人连开场次纪录。

        从大型演唱会到国际龙舟赛,从马拉松到千人渡江……南昌正用一场场高人气活动,刷新外界对这座城市的传统认知。

        全球知名城市评级机构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中,南昌在2024年从过去的第301位跃升至第181位,成为进位最快城市之一。

        城市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尹稚认为,南昌的改变,源于思维之变、格局之开。只有真正以人民为中心,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激发城市活力,才能赢得未来。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