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全文 | 李治:从五年规划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解码中国特色的发展密码

2025.06.13
作者:

640 (1).jpg

李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曾任中央外办处长、外交部一级调研员,曾参与多项 “十四五”规划编制评估和数字中国整体布局规划等文件起草工作。

        2025年,“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正蓄势待发。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如何让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高效协同?如何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6月12日,清华同衡总工办、详规事业部特别邀请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作了题为《“十五五”规划前瞻与重点任务》的专题报告,这场报告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五年规划的历史沿革,更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中国特色治理工具背后的演进逻辑与趋势走向。

        讲座由清华同衡副总规划师张晓光主持,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建工作科科长、宣传调研科负责人侯科长带队参会,与专家展开热烈交流。

(以下为讲座部分内容)

        李治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五年规划的历史沿革、编制逻辑和未来趋势。本文对讲座内容进行整理,为读者呈现中国发展规划体系的完整图景,深入了解这一制度如何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指令性计划”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时代下的“战略性规划”,并持续发挥国家发展“定盘星”的关键作用。

01 发展规划:中国特色治理的核心工具

        李治系统梳理了从中国五年计划/规划的缘起及演进历程。中国五年规划的实施历程,折射出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从“计划”到“规划”是其关键演变。“十一五”时期将“计划”改为“规划”,不仅体现了从指令性向战略性的转变,更反映了发展内涵的拓展,从单一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的多维度协调发展。特别是“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有机衔接,彰显了中国发展规划体系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李治总结,特别是五年规划纲要,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计划范畴,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极具特色的核心政策工具。

        当前发展规划体系面临新环境下的升级需求,国家发展规划法呼之欲出。2025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一是将成熟做法固定为法律制度,二是强化实施保障三是做好统筹衔接。确立发展规划的统领地位,保障宏观政策一致性。

02 编制密码:科学、民主与政治的复杂交响

        李治指出发展规划的编制是一个融合前期研究、政治决策、社会参与的精密过程。以“十四五”规划为例,李治详细介绍了“十四五”规划从“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决策”的规划编制的一般程序、编制工作重要时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个阶段重点关注的要点和方向,在规划任务结构中的“篇章”进行重点回应。

        对于大家关心的编制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李治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与总结。文本设计是“字斟句酌的战略艺术”。指标体系的设计亦发展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新质生产力”、算力布局等新领域的指标设计亦考验编制者的智慧。城市更新等复杂任务,8大类任务清单已定,但如何精确测算任务量、投资规模,平衡指标量化与定性描述亦是挑战。在规划编制中关注地方的重点项目入库的需求,对项目库进行精准的定位。最后,李治强调技术变革对规划体系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智能决策方法,基础体系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创新也应用规划编制中。

03 结语: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动态演进

        最后,李治总结中国发展规划体系,植根于独特的历史土壤与治理需求,在实践中不断调适、进化。它既非刻板的计划经济遗存,也非西方语境下的简单“计划”。其精髓在于目标引领、凝聚共识、稳定预期、动态反馈的治理能力。随着国家发展规划法的酝酿、人工智能等新工具的赋能,以及面对新质生产力等新课题的挑战。这套体系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未来如何平衡法治刚性与实践弹性,如何实现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无缝咬合,考验着规划者的智慧。

04 交流环节 

        李治系统而生动地分享引发了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在交流环节,李治坦言规划编制面临诸多博弈,包括五年规划与十五年空间规划的周期错配、统一要求与地方差异的协调难题和量化指标与质性目标的平衡问题,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也亟需加强制定时的协同沟通或周期匹配。李治就大家关心的编制发展规划创新指标系统和项目库搭建等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复,并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与会者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640.png

主持人介绍

640 (2).jpg

现场交流与讨论

* 供稿|清华同衡 详规事业部 总工办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