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星: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

2023.10.14
作者:

陈明星1_副本1.jpg

        2023年9月24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三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在武汉市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明星,作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主题报告。以下为大家分享报告的主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天的报告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成就与挑战进行主题阐释和总结。

01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首先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引领性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走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平发展等五个方面内涵特征,第一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天然紧密关联,其余四个方面特征也与新型城镇化关系密切。中国式现代化导向下的新型城镇化,五个方面内涵与新型城镇化研究议题大致对应来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与城乡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及布局形态;二是共同富裕与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及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精神文明与城镇化与城市文脉、乡村记忆及社会文化变迁;四是人与自然与城镇化及人地关系、资源环境、碳排放、可持续发展;五是和平发展与城镇化及国际合作、全球城市网络互动等。

        梳理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二十大报告中对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可以发现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城镇化纳入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有了更加全面的诠释和拓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城镇化的提及次数明显增加,对城镇化质量和发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到城镇化,并把它纳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关注城镇化,明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报告将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列并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02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成就

        回顾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一是城镇化发展阶段跃升,改革开放之初的城镇化率只有17.9%左右,80%多的人口都是农民。到今天城镇化率达65%以上,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亿人增至9亿人,新增7.3亿城市人口。三是城市数量的增加,由193个增加到683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21个。四是城市建成区的扩张,面积从0.7万平方公里增长至6.07万平方公里。五是城市绿地环境不断改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5平方米增长到14.8平方米。六是国家级新区设立和发展,国家级新区的政策出台,推进了19个国家级新区快速发展。七是非农就业大规模增长,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从1.2亿人增加到5.8亿人,非农就业比76.4%。八是脱贫工作全面胜利,脱贫工作阵地虽然主要在农村,但是主要推动力是由城镇化带来的。九是棚户区的改造,十三五时期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300多万套,安置约5000万居民。十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效显著,2012-2020年采矿业占比从12.8%下降至5.5%。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巨大成就,对全球发展来讲也很重要。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城镇化发展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在城镇化发展道路、经验、模式、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城镇化的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水平又比一些欠发达国家要高,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和经验为全球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发展、消除贫困、拉动就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样本。发达国家的经历是在200年前工业化初期的时候,他们对当前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部分相对较少,而中国在世界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纽带角色和示范作用,要加强城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03 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不充分、不平衡、可持续三个方面。

        一是人的城镇化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缺口较大(不充分问题)。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数仍然很大,从2014年至2020年新型城镇化1.0的阶段,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流动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但实际上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额并没有缩小,而是扩大了。通过国家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工进城的制度成本下降,但产生了非规划预期的高昂经济成本。2014年之后,很多城市的房价快速攀升,不断攀高的房价,成为新型城镇化长远高质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是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问题不断凸显(不平衡问题)。中国的城乡结构巨变,带来了巨大的成就,农村贫困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城市贫困问题加剧。城市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融合越来越困难,新市民和老市民之间,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割裂现象凸显。此外,还有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如何去推动城乡之间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领域更趋于一致或接近的基本服务水平,是我们追求的发展目标。

        三是大规模城镇化对资源环境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可持续问题)。大规模城镇化所带来的资源环境挑战,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集中反映。一方面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蔓延,对于耕地的侵占或者剥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另外一方面是气候变化的挑战,极端热浪或者极端降水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快速城镇化对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我们从数据当中能够看到,热浪、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近70年地表气温以0.26℃/10年的速率上升,快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大规模城镇化带来的碳减排压力巨大,2019年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07.07亿吨,占全球31.18%。如何应对和解决城镇化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和可持续的三大挑战,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也是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

        今年两会上,李强总理有一段讲话特别好,会后也很快上了热搜,“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GDP看,我们更在意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环境。政府工作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来谋划推进,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总理的讲话,既高瞻远瞩,指出了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过去的增量规模扩张为主模式,向以人为核心的存量内涵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又平易近人,用非常接地气、听得懂的大白话,说出了实际情况,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为下一步新型城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更加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增进城乡居民福祉”。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在新的阶段要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如何营造更加宜居的环境等方面去着力。

04 总结思考

        最后提出四个方面的总结思考:

        一是坚持道路自信,新型城镇化是在探索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二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急需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基于中国国情和本土化的需要进行思想理论和模式路径创新,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进行凝练,逐步建构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全球话语体系;

        三是倍加努力奋斗,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都是持续行进中的实践道路探索,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加强协同研究,加强跨学科、跨单位协同的城镇化科学研究,希望更多学者开展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来探讨城镇化、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构建,进行中国式特色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创新探索。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