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2023.11.07
作者:

刘守英_副本.jpg

        2023年10月31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3”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达理礼堂成功召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在论坛上发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主旨报告。以下为大家分享发言的主要内容。

        我今天讲的这个主题是想把城乡融合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这两者常常各讨论各的,一方面大家讨论城乡融合,实际上背后还是在说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把人移到城市;另一方面很多讨论乡村振兴的人,还是在撇开城市化规律讨论乡村的发展问题,甚至出现极端思维,违背规律推进乡村振兴。无论是理论还是政策,这两方面都要重新认识。

01 首先,城乡融合是城乡转型的一个阶段

        诺瑟姆曲线有三个阶段,中国现在重点关注城镇化率超过70%以后,城乡形态是怎么样的。长期以来,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对城乡转型的研究都是城乡二分思维,把乡村和城市当作两个不同的板块来讨论,再加上我国还有二元体制,城乡二分思维更加严重。然而,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的真实城乡形态应该有城市、城市外围、乡村三个形态,我举两个案例。

        一个是美国,形成了中心城市、城乡融合空间也就是郊区、乡村和小城镇(非都市区)这三个空间。城镇化率70%以后的真实城乡形态不是只有城市空间、没有乡村空间,我们还忽略了中间的过渡带这个空间。美国的城市郊区很发达,我们原来的研究是把它当成郊区化,只是认为富人从城市往乡村走,实际上没有把这三个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我们应当研究郊区在城乡空间里的重要性。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郊区人口总量的增长高于中心城市和乡村地区,中心城市人口净迁出,郊区成为净迁入地。

1.png

        郊区化对城乡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如何缩小的问题。随着郊区化的进程,大量要素往郊区转移,中心城区和郊区的收入差距开始逆转,出现了城乡差距的第一次缩小。这个中间空间不断成长后,开始往乡村地区蔓延,我们看到的是乡村如何融入城乡的进程,郊区化是一个过渡。接下来开始出现乡村的复兴,乡村经济多样化,乡村产业非农化,带来整个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这是第二次缩小。我认为,要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是英国,英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城乡连续体,就是农村(农村人口大于80%)、大乡村(农村人口占比50%-79%)、有显著乡村区域的城市(农村人口26%-49%)、有城市和镇的城市、小城市群、大都市城市这样一个连续体,是一个有等级、有功能、共同存在的一个连续体。形成城乡连续体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大城市人口流失、乡村地区人口增长,同样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乡村地区经济活动增加。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整个城乡连续体形成过程中,乡村的功能、形态、产业在变化,整个经济活动和产业变得非常复杂。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城乡融合是一个阶段,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只有城市和乡村两极的。

2.png

3.png

02 第二,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城乡结构性的失衡

        一是城乡二分

        我们现在形成了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两个空间,但还没有出现城乡差距缩小。党的二十大报告讲的不平衡、不充分,最大的是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在城乡二分的思维和格局下,是解决不了城乡差距问题的。我们要反思,如果城镇化率进入70%以后,城乡差距还缩不小,那是理念、形态、体制出了问题,背后原因是我们的城市化模式。现在进城的这些人是回村还是落城?如果还是回到村子,那可能出现人类史上最独特的城镇化模式,几亿人还要回去。我想讲的是,中国城乡失衡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分的思维,这导致我们的城市失衡、乡村也失衡。

4.png

        二是不同城市形态的失衡

        首先看都市圈,现在出现的现象是人口在向沿海和大城市都市圈集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人口增长,但东北、中部非省会地区地级市人口收缩。都市圈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城市连接性差,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主城区相对独立,与临近城市没有明显的融合,像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一直在推进一体化,但也没有形成融合;二是人口集聚但没有提升经济效率,都市圈的人口和占比是在不断增长的,但38个都市圈中只有8个地区人均GDP增速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再看城市等级方面的问题。第一点,不同等级城市一起扩张,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面积都在持续增长。第二点,省会城市、直辖市的问题,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人口城市化不足;半城市化严重,居住在城镇地区还是从事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大量进城的人没有分享城市权利;同时人口和住宅用地供给错配,居住问题比早期更严重。第三点,地级市发展扭曲,大家看图,以省会、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为主的红色区域正常,中心城区、外围地区的人口都在增长;以非省会地级市为主的土黄色区域,中心城区人口增长,但外围地区人口流失;以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地级市为主的金黄色区域, 土地城市化最严重,原因是人事权、土地指标、规划权、产业发展权、行政权力往地级市集中,最容易推进土地城市化,但人口没有集聚。三线城市人口与住房错配,人口收缩但住房存量增长,房价持续下跌。

5.png

        另外,县级市失去非常重要的城乡枢纽功能。县城人口大量流出,户籍人口高于常住人口;县城城市化出现分化,东部沿海地区好一些,大量非沿海地区县城基本上是人口流失地区。

        还有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双轨模式带来非正式的土地市场、就业市场、公共服务没有人提供,还存在法外空间,土地违规使用,社会问题凸显。

        三是乡村“人-地-业-村”系统失衡

        我们看到,村庄人口在外流,但是还要回流,这个流动半径在缩减,农民工更倾向于在本地或者省内就近就业,另外农一代返乡,农二代基本上不回到乡村,主要回到县城。人口回流的这种城市化模式带来土地的碎片化,因为人跟地不能分离,耕地、宅基地不能放弃,那么导致经营规模无法扩大,土地配置成本高,宅基地使用无序。土地碎片化问题带来的结果是,中国乡村无法进行人地的重构,于是乡村的产业规模小、没有竞争力。中国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反差,就是农业就业人口的下降滞后了,第一产业22.9%的人仅创造了7.3%的GDP。农业的经营结构、种植结构很难调整,必然导致农业成本高、回报低。最后,村庄数量在持续缩减。中国现在乡村的问题不是某一个要素主导问题,而是系统性的,是人、地、业、村整体失衡,导致乡村没有活力。

6.png

图:劳均农业增加值国际比较

03 最后,谈一下对于政策的思考

        一、首先要思考构建城乡融合新形态

        一是要从城乡二分转变为城乡融合思维,既要破除单向城市化思维,单向的城市化解决不了整个中国的城乡转型问题;也要避免重蹈乡建思维,这肯定是错误的,乡村一定是跟城市在城乡融合形态下重构乡村,解决乡村的系统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城乡融合是把乡村、镇、县城、城市纳入一体的城乡连续体。

        二是重构“省-地-县-镇-村”的城市体系。省会城市需要进一步聚集,提高效率;地级城市作为行政主导最强的一级,目前只有土地城市化,没有人口和产业集聚,需要思考向何处去,不能仅用地来连接城乡,而要考虑把城乡打通;县城要承担城乡转型的枢纽功能,但要思考枢纽功能怎么建,不能像过去一样搞很多产业;镇应当纳入整个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不是简单的行政;最后是村,大部分村纳入整个乡村系统,打破碎片化格局,少部分村成为村镇,成为城乡连续体形态的一部分。

        三是按不同城市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空间。都市圈的城乡融合是一个从村到城市的连续体,浙江、广东实际上已经在自然地形成以圈为核心、将村庄纳入城市的连续体。大城市的郊区化是必然趋势,郊区一定要纳入城乡融合,城乡融合的第一个阶段是郊区化,所以郊区和城市中心区的融合,使整个郊区成为发展空间和城市一体的空间。县城承担城乡融合的枢纽功能,将县城跟部分的镇和村镇形成一体。

        二、再是思考乡村系统的重构

        分为两类乡村来考虑:对于人口流入村,要成为城乡连续体的村镇,保障流入人口平等的权利,成为城市的一个形态;对于人口流出村,第一个问题是人,一类是原来在本乡本土的人,涉及三代人的问题,农二代应当落城,还指着农二代回村是不负责任的,农三代应当入城,成为城市的一分子,农一代在乡村体面地老去。另外,村庄必须有人气,需要改变现在中国村庄的封闭状态,涉及出去的人如何回、以怎样的方式回,新的经营者如何落村,贤者如何落脚。

        第二个是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一是耕地的整合,就是经营权的集中,由小块变大块。二是宅基地的整合,我个人不同意把村庄变成大的社区,原来以小组为单位的宅基地配置要改变,比如可以把几个小村合成相对大一点的村,形成村镇,宅基地跨小组配置,新盖房子的人在新的村庄落户,新的村落和原来小组的村落要发生改变,这样村落适度集聚后,原来村庄的宅基地和耕地进行整合,面积就能慢慢扩大,农村产业才有希望。

        第三,中国农村的产业应该两条路同时走。一条路是一县一业的产业体系,推动具有产业优势的产业规模化,形成加工、储存、冷藏、品牌、市场,整个产业体系才能见效。另一条路是精致农业道路,我不主张中国的农业完全做成规模化的农业,我们还是要做好吃的、精品的、有味道的、新鲜的地方独特品种,要把土产品变成特产品,要把具有地方知识的农业产品复杂化。

        最后是村落,村落的公地应该成为村镇老百姓活动的地方,村庄应该有发展的空间,剩余公地跟耕地整合。我们未来的村庄形成相对集聚的村落,集聚出来的空地、公地和多出来的宅基地、碎片化的耕地整合起来,应该是非常美丽的画卷,乡村成为诗和远方。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本人审核。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