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走进县城看发展》:尹稚教授解读青海大通

2022.07.08
作者: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祁连山南麓,是青海省河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县城之一。历史上,大通处于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通道上,有“连接河西走廊、沟通西域咽喉”之称;现在,大通县桥头镇距西宁主城区只有35公里,交通便捷通达。大通是多民族聚集地,共有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等27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40.34万人。近年来,大通立足生态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丰富拓展现代制造业、加工业,打造经济强县。

        01 一城山水生态好 四方通达产业兴

        1、生态立县 绿色发展

        大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在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以绿色为发展底色,着力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林下经济。通过人工培育野生林药,走出一条“山地增绿、林业增效、村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收,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2005年开始,大通县宝库林场本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培育林药种苗、发展林药产业、带动林区经济”的原则,进行林药种植。通过林药种植项目吸引周边村庄的剩余劳动力,周边村庄直接收入增加近百万元。现在,宝库林场的林药吸引了很多科研单位和药企来考察,一些药企计划在这里设立中草药种植基地,在推动林区林药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区经济发展。有了产业支撑,当地百姓的收入也将水涨船高。

        2、绘出生态旅游新画卷

        大通距离省会西宁仅半个小时车程,便利的交通让这里成为西宁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大通县的村庄开展了系统性村容村貌提升改造工程。

        大通县田家沟村是西宁至达坂山途中的“达坂驿站”,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过路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歇歇脚,远离城市喧嚣,感受田园生活的静谧。现在,田家沟村正在进行村容村貌改善工程,工程完毕后,村民将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这里也能够以更好的村容村貌迎接游客们的到来。

        田家沟村现在有农家乐13家、旅游接待点5家,旅游旺季时每天的游客有上千人。除了开办农家院,田家沟村还投资建设了生态茶园,由当地的返乡创业能人承包经营,承包茶园的费用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旅游项目的开发,为村民们带来了实惠,越来越多的田家沟村民走上了“资源禀赋+旅游项目+脱贫户”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青海大通.png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大通县供图

        

        02 专家解读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总结道“大通的经验为祁连山生态屏障带的类似县域树立了一个走绿色化发展道路的好样板”。

        1、让绿水青山变成可持续创造财富的金山银山

        大通县地处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是国家重要生存屏障上的重要节点,是多民族聚居之县。它的新名片“一城山水,大境通达”来之不易。过去的大通是一个煤炭资源依赖县,也是一个资源枯竭县的典型代表,大通的绿水青山曾经面临坐吃山空的困境。现在的大通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走出了一条优生态、调结构、统城乡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的同时,通过保护利用优质旅游资源,通过林下经济的科技创新,摆脱了靠山吃山坐吃山空的局面,实现了水清山绿、产业增效、人民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变成了可持续创造财富的金山银山。

        2、一业兴多业旺 加强县城基础设施辐射力

        一方面工业升级入园、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青藏高原首个综合保税区落地建成。一业兴多业旺,县城基础设施辐射力大大加强,城乡一体规划机制有效建立,城乡人居环境同步提升。经济有了新动能的同时生态持续向好,大通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0%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也带来了百姓乐业,社会和谐。


        *本文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走进县城看发展》系列节目报道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