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是研究民生问题的基础,也是国家和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这不仅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关系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人口普查数据情况
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过去以传统纸质问卷为统计手段的人口普查数据存在一定缺失、重复等问题。过去人口普查推进过程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背景下,农村地区存在一定的瞒报漏报情况,如儿童到入学年龄才登记户籍等,导致低龄人口数据不够准确;二是在劳动力流动较强的地区,存在户籍地和居住地重复填报的情况,进而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被过高估计。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增强了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与公安部数据库互为补充与校核,进一步提升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人口普查数据是了解我国人口变动最详实准确的数据,每一次人口普查都是下一年度人口数据调整的基础。由于非普查年份为千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因此不能将普查年份数据和非普查年份数据直接进行严丝合缝的对比。以0-14岁少儿人口总量为例,将2006年到2019年历年出生人口加总、再加上2020年七普公布的出生人口总数,得到的0-14岁少儿人口数量为23944万人,而第七次人口普查中0-14岁少儿人口数量为25338万人,比23944万人多出1395万人,这是由于每年抽样调查误差积累所致。同样,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与占比的双降也反映了历年人口抽样调查中的误差,这也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过去对人口趋势预判的结论,实际人口下降趋势可能比预计形势更为严峻。
人口规模:人口增量逐步下降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与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相比,下降0.04个百分点,人口增量长期趋势上是在逐步下降的。
根据预测,总人口将在2027年左右达到高峰,人口规模总量达到14.2亿左右。考虑到三孩政策的出台和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按照1.5的总和生育率水平进行数据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峰值将在2027年出现,总人口在14.27亿左右,此后人口持续下降,2035年降至14.14亿左右。即便数据预测中采用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高于七普数据,未来总人口增长势能仍将进一步减弱。从今年最新的数据情况看,今年的人口净增长48万。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一直到2025年,增加的人口将非常有限,正不断接近零增长。
生育水平:低于生育更替水平
过去我们低估了中国生育水平低的严峻形势,现在需要认识到中国已经进入超低生育水平的时代。国际上将总和生育率低于1.5成为超低生育率水平。而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为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为1.18,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实际上,我国在90年代时期总和生育率就已经低于更替水平,进入到低生育水平时代,但是当时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当时仍然认为中国人口的问题是增长过快、过多。
其中总和生育率是指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普遍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之所以是2.1而不是2.0,不是每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就正好达到生育更替水平,是由于从出生性别统计来看男孩数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可能在育龄期前死亡。此外,每个国家人口性别比不同,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也会有所变化,人口性别比较高的地区及国家,可能要2.3甚至2.5才能达到生育更替水平。
劳动力供给:数量与占比“双降”
从劳动力数量角度来看,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将持续下降。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比2010年下降3162万人,占比下降6.8个百分点,数量与占比“双降”。“双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这也是我国生育率快速下降带来的必然结果。人口较预测下降的更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过去的人口抽样调查与预测中,存在重复统计的问题,进而高估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
从劳动力质量角度来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将大幅提高。根据我们建立的模型预测,其中初中以下人口占比预计将从2020年的26%降至2025年的21%,2030年进一步降至17%,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将从41%提高到2025年的50%左右,2030年达到55%左右。
我国当下的劳动力结构与改革开放前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我国是由生产性部门推动实现的经济快速增长,大量初中以下学历的毕业生进入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生产性部门,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带动了经济增长。尽管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仍然丰富,战略机遇期与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的结果终将到来。这就要求我们从过去粗放的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向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转变,通过提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全要素劳动力生产率,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从而弥补劳动力数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人口老龄化:重要基本国情之一
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共1.91亿,占比为13.5%。从2010年到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2.72个百分点。到203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从2021年到2035年每年大约提高0.5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的重要基本国情,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产生通货紧缩压力;带来老年人管理新难题;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大;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不足等等。
同时也要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老龄化的形势,合理利用政策进行引导。不少人对人口老龄化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灰暗的,但从世界各国经济及人口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老龄化程度加深是一个基本趋势,因此要从积极的角度去应对老龄化。
十九届五中全会我国第一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众多学者也针对应对老龄化提出了多样化的对策,如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把养老服务界定为准公共品,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等等,就不展开赘述了。我个人认为应当积极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探索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进而实现稳定、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
城镇化率:格局逐渐趋于稳定
大规模城镇化集聚的阶段已经过去,今后我国的城镇化格局将逐渐稳定。城市和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城区人口和镇区人口的比例约为6:4。假定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二元结构消失,人口城乡分布均衡,人口流动基本稳定,需要进一步通过分析农村劳动生产率去预测该均衡的条件下我国的城乡比例。
分析农村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目标法来进行测算。按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所要达到的农村人均更低面积倒推城镇化率。考虑到中国与日本农业现代化都起源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以日本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经济历史数据为参照,进一步测算达到人均耕地目标值所需要的农村常住人口或农村劳动力规模。综合预测结果来看未来城镇化的顶点大概为75%,城乡人口比例约为8:2。这一预测结果也反映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