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着健康中国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三个文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其核心是将“国民健康”定位为政府主导、政府推进、考核政府业绩,是由中央政府吹响了切实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号角。可以说,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要求将人民健康像经济增长指标,即GDP一样,作为政府业绩考核内容。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
我认为,以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和健康建筑为载体,通过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创新,研究不同尺度、不同要素提升居民健康的科学机理、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并进行示范推广,是落实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路径。
健康城市的理念最早是1988年WHO提出,旨在将健康相关问题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已经完成探索发展,进入实质性发展。但是目前健康城市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认识误区。
一是对“健康”的理解局限在医疗技术和卫生服务上,认为健康城市的“健康”就是提升城市医疗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人居署发表的《城市健康》全球报告指出,许多城市贫民不仅比他们富有的同胞生活得更差,甚至落后于农村人口。反之,所谓富人区中的健康问题也层出不穷。城市社区建设中的误区值得警惕。
二是缺乏从宏观、中观、微观环境多角度,空间、设施、服务多层次,城市、社区、建筑多尺度,研究从空气、土壤、水、绿地、体育卫生设施等,到建筑室内外声、光、热、空气等不同尺度对居民健康的综合影响,以为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建筑没有关联,抓“大”放“小”,存在盲人摸象式的解决思路。
WHO于1987年3月在巴塞罗那提出了健康社区评价体系,被认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2017年发布的WELL社区标准通过指导社区采取可行的策略和干预措施,来支持居民在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健康和福祉,成为一部较为全面的评价标准。然而目前仍缺乏城市健康社区规划设计及性能提升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住宅15条标准”、美国设立国家健康住宅中心并以“健康之家”建设计划指导住宅建设、法国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等手段发展健康住宅、加拿大对满足健康和节能要求的住宅颁发“SuperE”认证证书、日本出版《健康住宅宣言》书籍指导住宅建设与开发等。美国WELL建筑标准是一部考虑建筑与其使用者健康之间关系的标准,包括了空气、水、营养、光、健身、舒适、精神7大类评价指标,把建筑和人的健康整合并结合在一套标准体系中。这些探索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是缺乏基础数据和科学理论支撑决策,从城到区、到街道到建筑尺度,不同空间尺度下健康设施和健康服务与居民健康的数据缺乏,难以支撑健康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缺乏统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普遍,投入和产出不匹配,人民获得感不足。
如数字足迹跟踪;基于移动设备的卫生信息的获取和警报;分布式传感器技术用于污染源、交通流量以及犯罪的监测;通过个人感应监控老年人的健康,通过网上购物改善营养状况等。同时,这些过程也通过基础数据的完善为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基础,如可对隐性的贫困人口进行识别抽样及计算方法,使用改进的空间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规划;WHO开发的城市健康天文台,通过规划提高市民步行和骑车的比例、实现绿色出行等,但这些经验都十分局部,还没有一个城市可以从城市和区域的尺度完成健康城市的目标。
未来15年,我国大规模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告一段落,经济发展将依靠扩大消费、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拉动,生态文明将融入未来发展建设中,成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本理念。为此,应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人民健康、城市/社区/建筑功能品质提升和能源环境效益综合提升为目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健康中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推进健康建筑、健康社区、健康小镇和健康城市建设,为我国健康中国行动提供科技支撑。具体可开展的工作包括:
健康中国基础数据获取、识别和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区、街道、建筑)规划与建设、环境监测、健康监测等相关数据平台的整合与识别;健康社区和健康建筑关键影响因素多维度智能诊断识别评估;社区和建筑两类尺度下的健康影响因素的健康效应与关键技术指标构建;环境健康危害过程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及其识别;社区与建筑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风险预测;基于高精度传感器、高新材料、智能硬件、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的运动健身指导平台、智能健身场地、营养等信息服务平台,国民体质与体育锻炼行为监测大数据中心,符合国民体质和文化特征的运动处方库。
健康城市规划建设基础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构建健康城市规划设计新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发展健康城市、社区、建筑尺度的居民健康与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空气、水、土壤、绿地和服务设施等的影响模型,发展与城市GIS体系融合的健康指标数据识别、获取及多系统协同平台,形成基于“预防在先”理念的健康城市规划设计决策支持工具。
健康社区规划设计及健康干预技术研发。发展健康社区规划与设计标准体系和重点标准,健康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关键技术与工具,健康社区性能评估技术,健康社区物理环境(声、光、热)健康营造关键技术,社区空气质量改善、水质保障,垃圾分类健康高效处置技术,构建健康优先的智慧社区物流、生活圈、健身、全龄友好、绿色出行等公共服务与健康生活平台。
健康建筑设计及健康干预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符合不同功能需求的健康建筑设计技术体系和重点标准,突破健康建筑集成设计关键技术与工具,研究建筑环境健康性能预评估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室内空气污染防控、饮用水水质控制、非视觉健康照明、健康睡眠、健康温湿环境控制等健康保障关键技术;开发基于人员定位的无干扰式的健康建筑性能指标监测技术体系;开展健康建筑后评估关键技术与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基于AI技术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云平台,研发智能运动可穿戴和物联网检测设备,开展基于5G和VR技术的运动健身指导、健康工作生活、健康饮食等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