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2019.08.07
作者:研究院

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公共健康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8年的59.58%,城镇人口总量达到83137万人。城镇化进程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进而对公共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公共健康面临的挑战有如下四个方面:

1. 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快速扩张造成的城市蔓延,加剧了居民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交通机动化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空气、噪音污染对居民产生间接的健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使用者直接的健康影响,如交通事故引发的死亡伤害和依赖机动车出行导致的体力活动不足等健康问题。据统计,2017年我国发生交通事故203049起,死亡人数为63772人,造成直接财产损失为121311.3万元。随着我国汽车的使用量增加,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成为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一大隐患。

同时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习惯导致的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久坐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2018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3%,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6%,慢性病已经将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

2. 环境品质下降

工业化驱动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一方面,工业化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工业化带来的如空气、水环境、土壤污染等不容忽视,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

空气污染是城镇化导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2016年,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估计导致全世界420万人过早死亡,原因是暴露于直径2.5微米或更小的颗粒物质(PM2.5),这些颗粒物会导致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以及癌症(WHO,2018)。近年来,全国大范围出现雾霾现象,PM2.5指标不容乐观,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已经超过了人们可以承受的标准,这与城镇化带来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与居民生产生活排出大量的有害颗粒污染物有很大关系。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人群向城镇集聚,使得原本稀缺的水资源更加供应不足。此外,随着工业的发展与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多,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大。但是城镇的排水设施相对匮乏,导致了部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排入河流、渗透地下,污染了水源,对城镇的健康用水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 疾病谱不断变化

大量人口涌入城镇,加之气候、环境的变化和基础卫生设施不够等问题,为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与流行提供了机会。近年来,新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例如艾滋病(HIV)、结核病、性病等,2018年我国艾滋病报告死亡病例数较2017年上升23%。

同时长期久坐工作,依赖机动车出行等导致运动和体力活动的缺乏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引起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在21世纪,“慢性病”对公共健康的威胁会越来越严重。虽然人类的疾病谱从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病,但是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对公共健康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4. 城乡发展不均衡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有之处。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公平问题。同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的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农村地区更是出现看病难、就医难等问题。城乡、区域间公共健康发展的不平等制约了我国公共健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健康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意见》,对解决快速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公共健康问题可以说恰逢其时,为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将健康理念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促进城市的环境、社会和公共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 自主自律、健康生活

“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意见》基本原则的提出为改变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指明了方向,健康要从生活方式抓起,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对改善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 实施全民健身行动

“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意见》为增加居民的体力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体力活动的缺乏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良好的体力活动环境会促进居民进行体力活动,增强居民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高血压、肥胖等。

3、 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

城镇化的发展对城乡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意见》的战略背景下,我们应该提倡“健康导向”的建成环境,提倡健康的交通方式,建立保障健康生活的环境系统,通过建成环境的改变和促进,可以减少居民的污染暴露和促进个体的健康行为,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

(1) 提倡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

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健康素质,在未来的城乡发展中应将“人类健康”的价值取向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规划措施相结合,提倡健康导向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应该以公共交通为主,辅助以必要的小汽车,并且鼓励向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出行方式转变,增加居民进行身体锻炼的机会,从而减少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对健康的负面效应,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此外,城市建成环境的交通选择还应考虑公共健康的公平性,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出行偏好,为该类群体的健康出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2)建设保障健康生活的环境系统

为减少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建设能够保障健康生活的环境系统。建成环境中的空气、水资源、土壤等,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积极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有助于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

对于城乡规划领域而言,合理的基础设施布局,如给水、排水、垃圾系统等,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城乡居民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有机的健康土壤、垃圾的有效回收利用、暴雨的疏导与雨水收集等,可以减少疾病的流行与蔓延。同时,完善绿色空间的建设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绿色空间在促进公共体力活动、减少心理负担和促进康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4、 鼓励引导健康行为的生活单元

“各单位特别是各学校、各社区(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

改善生活环境对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十分重要。在《意见》的战略背景下,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应该为鼓励运动等健康行为创造条件,在规划上可以通过社区环境的设计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尽管物质环境是社区最为基本的层面,但目前仍有大量的社区未能在物质层面上达到健康的标准,当然物质层面的健康不仅仅取决于个别社区,其根本在于国家、城市对整体环境的营造。紧凑型的社区空间形态、完善的社区慢行交通网络、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和谐的邻里交往空间都会对促进居民的公共健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5、 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财政支持,强化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意见》的政策背景下,逐渐改变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我国部分地区仍缺乏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保障,因此优化资源配置,关注基于“健康视角”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公共卫生资源和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实现共同健康。

三、总结

健康不仅是一项基本权利,更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石。以健康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城乡建设的主旋律。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的城乡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如何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健康水平,探索城乡环境、社会和公共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城乡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为未来的城乡建设与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健康中国行动意见》是新时代下重要的发展战略,与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关注如何缓解城市病和乡村病,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更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切实关注“人”的需求,以健康为导向、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城乡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新方向,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