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分享的报告是“扎根乡土,激活乡村”,以会议事件为导向来探索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我们把场地安置在村里,空间的转换带来了变化,这些变化又带动其他的改变。这种探索已历经3年多的尝试。
一、村落保护成本测算
从2012年开始,住建部就牵头开展传统村落评审工作,截止2018年已经完成了5个批次的审批,第5批正在公示,总数将近7000个。传统村落作为乡村的文化遗产,怎样才能把它保护好?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算,就7000个传统村落来看,每个传统村落大致有100处传统民居,每个传统民居修缮或者改造成比较适宜居住的水平,大概需要30万元的费用。有过工程经验的都知道,这还不是很高的预算,就需要3000万元的投入;公共设施、水电道路等,估计还需要2000万元;每个村的基本修建费用在5000万元左右;每村的维护按照6%来计算,需要300万元;这样总计约有3500亿元的修建费用,以及每年210亿元的维护费用。
要把这些传统村落保留下来,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哪里来?我估计政府投入的金额占到总预算的10%—20%,其他的都要靠社会融资,所以乡村旅游在这当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大众化旅游对乡村的真实性和文化的冲击非常大。我们并不希望这些冲击的存在,但又没有其它更好的资金来源,这是非常纠结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规划师能做什么?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字箴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5条中规划师能做什么呢?好像只有“生态宜居”能让我们下手,其它的更多是像农业专家、社会学专家或是NGO(非政府组织)能发挥作用。规划师和设计师又应该从什么途径,可以对乡村振兴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非常偶然地探索了一种方式,即以会议事件为导向来推动,把会议策划作为手段来做整合。
图1以会议事件为导向的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模式图
基于我个人的观点,乡村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个是组织失效,因为没有集体的力量去管理。另外一个是空心化。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这些年以来不断加大投入,比如说很多知名的建筑师都开始下乡,他们确实给乡村带来了活力,有利于应对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其中,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的团队做得非常有意思。比如,李昌平老师的内置金融,通过组织化乡村,找到发展渠道;还有孙君老师的“还权于村两委”办法,不必担心他们会把资源用坏,事实证明很多项目成功率反而比较高,特别是与政府直接干预的相比。
在行业冠军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袁家村。袁家村汇集了关中小吃的品类,大家一谈到关中小吃就会想到袁家村,袁家村也尝试很多其他的发展方向,但我认为大多数都不太理想,大家还是一致认同它的关中小吃品牌。第二个是文化高地,如果经济不行,也没有其他的优势,但占据了文化高地,这也可以。现在看起来,最好的案例是浙江丽水市松阳县,朝着“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方向发展,做得非常扎实。还有一种方式是创造力,既没有文化底蕴,也没有经济发展的领先品类,那只有依靠创造。它的代表是成都的明月村,变成文艺青年的集中地,很多人去那里打卡就是响应文艺的号召。
三、会议事件1.0版:先建设、后开会
我们的乡村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2016年以来,我们开始尝试在村里办会,把一个村建设好之后就召开一次大会,作为对外的整体发布,通过创造极端的会议体验,起到宣传和推广的效益。2016年4月,在河南新县的西河村,举办了冠名为“首届乡村复兴论坛”的大会。会前,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景观做了非常细致的改造。如果不说,大家可能也看不出来明显的人工痕迹,还是保留着乡村的别致。
图2完工后的河道景观
图3老粮库改造的会场(何崴设计,2014年WA奖)
这是著名建筑师何崴完成的老粮库改造,朝河这边改成了大玻璃,形成了建筑与景观的互动。因为这个项目,他拿到了在建筑界非常有分量的WA奖。在会上,我们邀请了6个国家45位演讲者。当时的情景是会场使用了5种语言,后来为了避免同声传译的麻烦问题,我们规定只邀请会讲英语的嘉宾。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化的会务会设计出很多好玩的东西,包括小的标牌,加强会议的趣味性。针对解决600多人吃饭的问题,所有的村民和一部分临时回来的村民都被要求做饭,相当于村里办大事,做流水席。在会后,我们发现在村里开会确实能带来一些不同于酒店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创造宣传的爆发力。在一两天内,五六百人同时发微信,五六十家媒体同时推送信息,它产生出非常特别的效果,所以我们觉得这种会议有它存在的意义。
在2016年11月,我们举办开了第二次大会,在贵州桐梓县的中关村。我们对会场也做了改造,到目前为止,它一直是国内最好看的乡村会场。这次,我们压缩了会议的规模,降到350人左右参会,嘉宾阵容也缩减了。
历经这两次会,我们开始分析其中的意义,总结出主要意义有两点。第一是体验感很好,和别的会议完全不一样;第二个是能够起到汇集知识的作用。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问题的是怎么调动经济、文化资源形成整体架构。在这方面,没有教材可以借鉴,较好的办法是邀请各个环节有经验的人来分享他们的做法,以此来快速地汇集有效的资源,形成知识,能够让参会者学到新观念、新方法、新思想,并且能够运用到各自的项目中,形成我们所说的“乡建三角”。
图4乡建三角模式图
四、会议事件2.0版:先定会期、倒推建设
在2017年黔东南的会上,通过一些小项目,来推进会议安排的升级。比如说黄冈村,我们做了半年的规划,包括保护遗产,诸如萨坛的恢复等,还做了民居上下水、公厕、水塘,提高了当地生活水平。另外,还完成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而且可以说有点争议,最有趣的是禾仓的改造。禾仓是侗族防止火灾的办法,他们把粮食存在另外的地方,以防发生火灾,粮食还可以留存着,不至于有生存的问题,因此侗宅旁边都有专门存粮食的地方。这些年来,国家救济粮增加了,很多禾仓都废弃了。所以我们建议,看谁家不用的禾仓,就赶紧谈下来,把使用权和产权都拿下来。在拿下的一批中,我们选了三个做改造,一个大的被我们改成了活动中心,这是改造完之后的室内情况,是非常有意思的空间设计;小的被改成了民宿,能够让你感觉到被金黄色的稻穗所包围的视觉冲击。我们很偶然地尝试,拿一些废旧的小建筑来做改造,把新的功能加进去,带来了新旧美学的并置来制造亮点,亮点创造了需求,改变了基层政府的观念。开完会之后,给专家印象最深刻的是粮仓改造所产生的视觉印象,这种印象又给地方政府很大的希望。他们原来是很被动的,等看到粮仓改造产生的带动作用之后,就会和州政府谈,希望能够拿到这个村的运营权。
图5改造成活动中心的大禾仓
五、会议事件3.0版:整合资源、共同发力
2018年,我们开始尝试3.0版。回顾过去两年的办会历程,我们发现还需要解决一个重大的问题,表现在会前会后的落差比较大。因为乡村经营需要有持续的投入,那又怎么来解决持续投入的问题?我们找到了合作机构,来共同发力。例如新浪微博是线上媒体的独家合作伙伴,我们还会找手机摄影的达人来推广,还会开展村民培训等。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合作的故事,蔡志勇是手机达人,可以教人快速地用手机拍出大片。美食家王翎芳老师,做了梅菜扣肉汉堡包,一道很有意思的产品。除了做乡村美食研发,她还教会了当地的厨师,在端菜环节,还培训了当地村妇的端菜姿态。这些村妇在她的发动下,信心都被调动起来,从此爱上了生活美学。
图6美食家王翎芳的村妇培训(从端盘子练出自信)
第五次大会在广东梅县,为期两天,在侨乡村稻田里,将会场搭建起来,还增加了慢行系统,完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咖啡馆改造,把村里已经荒废的,但却有风水意味的豆坊改建成公共空间。
图7咖啡馆的意义:不是咖啡,是体验
第六次大会在陕西留坝,安排了两个会场,一个在花海里,另一个在供销社,现在变成了游客体验中心。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小建筑,去这个会场要过一个吊桥,县政府很担心吊桥的安全性,但我们坚持保留吊桥,作为特殊的体验,而且要让大家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除了经过吊桥,还要在吊桥头加建一个咖啡馆,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型建筑,强化了吊桥作为入场的因素。我们还组织了专门的夜话,安排在张良庙的英雄神仙碑下,帮助各方资源进行充分对接。
图8吊桥咖啡,强力体验新元素
第七次大会在福建永泰,这个县里有很多庄寨,住起来比楼房舒服,是建筑界在这几年新发现的建筑类型。这次会上,也把这类建筑做了推广。我们还把旁边的铳楼改造成了小图书馆,下图是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对比。
图9铳楼书吧
六、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规划设计通过举办会议来做一些硬件和软件的整合,发现了乡村振兴的新方向,当然也不一定仅仅是开会,还可以是其他的事件或活动。总之,光做硬件还是不够的,还得做文化和运营方面的软件结合。我们通过会议事件来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宣传的力量、投资的机构、规划设计,以及会后的运营培训等各类资源,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创造生活。对于乡村而言,要创造新生活,才能与城市的聚集性产生足够的抗衡,实现城乡互补和差异化发展。我们希望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持续运营,以此赋能给当地政府,真正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