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生活方式快速改变带来的众多健康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图片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
单纯靠临床治疗疾病无法应对大量增长的各种慢性病。以糖尿病为例,目前我国有一亿人患病,研究发现,其中2400万人并发慢性肾病,有些人继而形成慢性肾衰竭。不仅严重影响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就可以避免慢性病40%的发病和60%的死亡。因此,要把针对居民健康工作的着力点从对于病人的治疗,转向对健康环境的管理、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建立健康城市?如何让人们享受到城市化的健康红利?
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建设形成符合居民健康的空间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的宜居性、避免交通伤害、方便体能运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推动社区医疗体系等措施,营造健康城市必要的物质环境空间。
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居民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人们的体力劳动逐渐减少、食品相对价格下降造成热量摄入过多的情况下要如何保证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更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直以来,政府和专业机构希望通过宣传教育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力图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但经过各国多年的广泛实践,现在认识到,单纯靠健康教育并不足以使居民改变已经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人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并不是由于居民个人健康知识的欠缺或是宣传教育的不足,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和社会健康管理。
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和遵循,需要社会约束性管理。
目前,各国为了利于公众的健康生活行为,主要是采取对供给方进行约束,甚至立法的措施,改善生活环境、规避健康风险。如通过提高烟草税收,提高相应商品价格从而减少烟草的消费;通过征收"糖税",减少公众,特别是儿童对高糖饮料、食品的摄入。因这些社会管理都是单方面对生产企业,如何真正改变消费者的意识和习惯,进而使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在健康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根据最近的研究数据,目前全球35个工业化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已经接近83岁,到2030年将逐渐达到85岁。届时,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将接近80岁,社会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这也对医学发展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要从源头治理控制疾病高发因素,落实健康城市理念,对城市环境及人的行为进行更规范化的管理约束,最终使人获得更长的健康寿命。
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