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北京市推荐优秀城乡规划奖”评选结果揭晓,共有来自41家单位的420个项目参与本次评选推荐,最终推荐一等奖23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90项,共计获奖项目199项。其中,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申报的“都市圈规划建设治理的伴随式咨询与服务”荣获三等奖。
都市圈规划建设治理的伴随式咨询与服务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体检评估与治理咨询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函复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被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持续开展都市圈系列研究,并作为支撑单位全程参与了《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规划获批后,研究院与清华同衡项目团队开展了全国首个特定都市圈体检评估工作,连续3年跟踪研究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体检评估。在工作过程中,项目团队基于国家都市圈建设总体要求,深度融入都市圈规划建设治理实际场域,以成都都市圈建设的真实需求为牵引,全过程参与“战略引领—规划编制—落地实施—体检评估—治理咨询—总结示范”,实现伴随式咨询服务。
成都都市圈位于我国西南四川盆地,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成都都市圈的谋划发展是在中央整体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部委城镇化重点任务引导推动之下,四川省政府主动谋划、成德眉资四地积极响应的示范引领工作。项目组在服务国家部委都市圈政策研究的基础上,承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以及网络协同发展、协同机制与跨界地区发展、产业和创新发展三大专题研究,并持续跟踪研究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体检评估,提供系列治理咨询建议,形成了服务成都都市圈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咨询服务模式。
都市圈规划治理的伴随式咨询服务模式图
01 项目创新内容
一、基于长期服务国家发改委都市圈研究的基础,准确把握国家推进现代化都市圈的总体要求与工作部署,精准剖析成都都市圈特征与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成都都市圈发展思路。
一是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二是建设紧密型产业创新生态圈,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三是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四是织密一体化民生网,共同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五是发挥公园城市示范作用,重塑天府之国大美城市形态;六是开展同城化综合试验,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都市圈规划治理研究历程
二、在全国率先开展都市圈年度监测与体检评估,建立“发展水平评估+建设进程监测”双重评价体系。
作为全国首个特定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体检评估,经过连续3年跟踪研究,发布了2份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多次组织召开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会及都市圈建设研讨会,支撑推动了全国多地的都市圈体检评估工作。体检评估立足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将“城镇化+高质量+同城化”三个板块作为指标体系主骨架。此外,兼顾对标比较和自身监测两大目标,前者选取9个头部都市圈开展横向对比评价;后者聚焦都市圈发展规划任务,评估三年间协同发展进展与成效。
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评估+建设进程监测”双重评价体系
三、首创都市圈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咨询工作模式。
通过体检评估与发展规划实施执行部门充分联动、衔接,对策建议直接服务于同城化领导小组,有效支撑成都都市圈发展策略调整与同城化工作部署。体检评估体系充分衔接成都都市圈同城化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都市圈行动计划、年度任务清单与考核体系,助力完善都市圈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都市圈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咨询工作模式
02 项目技术特色
一、采用多元大数据和新技术方法支撑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
采用多元大数据、结合网络分析方法综合评估成都都市圈的全球和全国发展地位,进一步研判成都都市圈的发展水平,采用产业图谱分析方法识别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的比较优势,创新性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体制机制改革。
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的产业图谱分析
二、在体检评估体系构建、数据选取等技术和工作方法上具备创新性。
体检评估实现横向比较和纵向监测的综合目标,并开创性采用了增值税发票联系数据、消费大数据、媒体舆情数据等新型数据对都市圈发展体征进行刻画,既为都市圈发展找准痛点、识别特色建立坐标,也为都市圈建设监测进展、有序推进提供支撑。通过连续性的体检评估,加入多时间节点的跟踪比较分析,逐项稳定原始数据获取途径,明确具体指标计算方法,着力形成常态化评估、动态化迭代更新的比较分析和动态监测评价机制。
全国多个都市圈2021年舆情传播趋势(左)、成都都市圈城市间制造业增值税发票互开联系(右)
03 实施成效
一、规划发布实施
2021年11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第三个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第一个都市圈规划。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复函文件
二、凝聚目标共识
经过三年建设,成都都市圈已初步构建起“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成都核心功能得到优化提升,非核心功能梯次合理疏解,周边城市宜居宜业功能加快完善,县城(县级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若干同城化支撑点正在崛起。
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展与成效
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效,共识心、凝聚力逐步强化;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同城化通勤圈加快构建;产业协作创新协同不断深化,同城化产业圈加快培育;公服共建共享持续提质,同城化生活圈加速成型。
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工作机制
三、构筑治理闭环
都市圈年度监测与体检评估工作在保障都市圈建设决策精准高效落地、推进成都都市圈规划与重点工作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形成了“体检—诊断—应对”的都市圈治理逻辑,打造国内都市圈发展评价的“成都品牌”。
成都都市圈打造“成都品牌”系列活动
调研及座谈照片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项目团队:
项目主管与负责人
领衔专家:尹稚
项目负责人:卢庆强
执行负责人:王强、扈茗、刘晋媛
项目组成员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吕晓荷、孙淼、闫博、谢力唯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体五所(战略所):钟奕纯、高浩歌、龙茂乾、张思远、邓兴浩
总体二所:薛严、张春花、张龙飞、陈珊珊
技术创新中心:陈会宴
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黄伟、万勇山、边梦依、胡婷、徐梦濛
生态环境所:毛磊、王鹏腾、李丽国
西南第二分公司:李井海、杨毅、刘清、王瑞樟、刘可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刘军伟、李霞
《成都都市圈指标监测体系研究及体检分析》项目团队:
项目主管与负责人
领衔专家:尹稚
项目负责人:卢庆强
执行负责人:王强、扈茗
项目组成员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吕晓荷、孙淼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体五所(战略所):郑清菁、钟奕纯
组织编制单位: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