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进入新时代以来,以通勤高效、城乡一体、协同发展为特征的都市圈急剧兴起。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都市圈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空间现象。
一、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总体格局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过去40年,我国逐渐进入快速城镇化过程,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在我国城镇化实践过程当中,逐步建立了“四大板块”+“三大战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到以城市群为主体和高等级中心城市核心作用,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再到乡村振兴的国土空间全尺度城镇化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向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挺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党的十九大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同时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另一方面,国务院在相关的城市群规划批复中,明确若干城市承担国家中心城市职能,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要求。
在未来的城镇化格局当中,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及其重要一环(图1)。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空间现象。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也是推进城市群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
目前国家确定的19+2城市群,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外,其余城市群均处于发育初期阶段或培育阶段,当前对于城市群核心——都市圈的培育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推进城市群工作的重点。同时,城市群之外的其他大城市,也面临一系列城市协同发展问题,部分特大城市的城市病较为严重,急需在都市圈尺度进行全面统筹,在实现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带动周边紧邻地区的一体发展。
同时,都市圈的本质是高度融合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将是小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地域依托。小城镇与乡村可在都市圈内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图1.我国主要都市圈1小时和2小时等时圈范围图(数据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不同区域战略板块,区分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高质量城镇化逐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间组合链条。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人口产业聚集格局,以都市圈为区域发展空间组织主要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端要素集聚极核,带动特色小镇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大中小城市(镇)有效均衡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乡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宜居度,满足全体人民幸福感提升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求。
二、我国实施都市圈战略的重大意义
我国“19+2”城市群地区以占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约74%的城镇人口,贡献了90%的国内生产总值。依托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集成百度地图导航数据、滴滴出行数据、腾讯人口流动数据、工商法人注册数据等大数据,我们识别出我国37个主要都市圈(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重要节点城市为中心城市)。这些都市圈以2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58%的人口,创造了约77%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合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中美贸易战和外需面临不确定性,内部金融去杠杆、财政整顿、地产调控等都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压力。推动都市圈发展,拉动都市圈范围内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促进都市圈范围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能够有效对冲总需求的下行压力,传递积极信号。都市圈的发展,有利于应对经济“稳中有变”的局面,有利于推进高质量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
1.发展都市圈是应对经济“稳中有变”的有效手段
都市圈是以更大范围、更宏观的视野来审视城市及城市发展,目的是要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镇的融合、协调、互促。一方面,我国基础设施人均存量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西欧的1/3、北美的1/4左右。随着未来仍有2-3亿人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居住,需要巨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来支撑和保障。发展都市圈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都市圈内同城化建设水平,补足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是政府高效投资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抓手,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另一方面,过去40年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由于未能通过有效的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错失了城市新移民群体消费升级和消费能力释放的机会。发展都市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承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释放消费潜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2.发展都市圈是推进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都市圈以大城市为中心,将周边中小城镇纳入发展轨道,内部职能分工明确,交通便捷,联系密切,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居民可以享受平等无差别的权利和服务。都市圈的发展,会使城镇化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具社会和空间公平,更能推动四化同步,更能增进社会福祉。
3.发展都市圈是推动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发展都市圈是应对我国城市发展的三大焦点问题的突破口:超大城市过度聚集和结构失衡,中小城市动能缺失和服务缺位,城际协同各自为战和不良竞争。虽然部分中心城市存在过度聚集的问题,但是我国都市圈整体人口密度较低,与发达国家都市圈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都市圈的约为4200人/km2,远低于东京人口集中地区8700人/km2的人口密度。加快都市圈建设有利于实现大中小城市有效均衡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宜居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国多数都市圈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km2,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数据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
4.发展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都市圈内部,打破行政藩篱,各城镇间实现统一市场和共同制度,促进基础设施通达均衡,既要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城市间形成网络结构,加强区域一体化;逐步推动生产专业化、集中化以及服务均等化,从而实现协调发展。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都市圈普遍发育程度低,规模小,发展动力不足。在全国范围,促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都市圈发展,实施差异化战略,制定针对性政策,能够培育新的增长极,吸引产业转移和人口集聚,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人口经济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对周边外围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超过70%的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互相投资规模占中心城市与所有城市互相投资规模的比重不足15%。(数据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
5.发展都市圈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都市圈的本质是高度融合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是乡村振兴的地域依托。依托都市圈,乡村能够降低对外交流成本,最大限度地抓住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自身特色,分享城市发展红利,达成振兴的目标。都市圈的发展,有利于乡村实现与城市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发展特色产业,融入城市的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有利于乡村居民更好地分享城市就业创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有效满足都市圈居民高质量、多样化的需要,增强工作、居住、通勤的自由度;也有利于乡村引进城市观念和人才,增强乡村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