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绿色、节能、环保的基础上,健康、安全、舒适逐渐成为下一阶段建筑性能升级发展的方向。
从宏观视角来看,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16年国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年11月《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发布,指出健康是任何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标志之一,健康使城市对全体居民更包容、更安全、更有活力。
2018年4月,全国爱卫办发布了《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其中一级指标对应"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5个建设领域,二级和三级指标着眼于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该体系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各地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
从微观视角来看,由于人类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建筑的健康性能将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健康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对绿色建筑更深层次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要义是环境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平衡,从绿色建筑到健康建筑,旨在突出健康性能提升,也将更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需要。
2017年1月,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发布,并已在全国30多个项目开始实施。美国2014年发布的WELL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则是世界上首个聚焦于使用者健康和舒适的建筑标准,作为一个基于性能的系统,旨在衡量、认证和监测影响人们体验的建筑环境特性,目前也已在全球25个国家近600个项目中进行实践。
图1.健康城市中不同空间尺度的健康性能要素
然而,从健康建筑到健康城市,中观空间尺度的健康性能实现还缺少技术支撑。社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细胞单元,一方面拥有建筑和规划等硬件属性,同时又有政策和治理等软件要素。提升社区的健康性能,积极营建健康社区,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落地性环节。
为此,本项通过对国际健康社区评价技术体系的对比研究,以及对国内既有典型社区案例的调研和潜力分析,以期形成可以在国内实现工程应用的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面向国内健康建筑从单体向社区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居住社区、办公园区等类型,选取合适的试点研究项目,建立与功能业态和规划要素相匹配的健康社区技术应用体系。
一、落地性研究总体技术框图
2017年发布的WELL社区标准,是国际上首次把健康性能的研究从建筑扩展到整个城市社区,通过指导社区采取可行的策略和干预措施,来支持居民在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健康和福祉。这个标准文件对于指导社区开展健康社区具有很好的借鉴参考价值,但也面临着本土化和落地性的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实现转换,更好地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匹配。
为此,本项目研究将以WELL社区标准的指标体系及技术策略为线索,在对国内典型城市空气及水环境本底条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社区治理和配套产品基准进行充分调研和平行比对的基础上,形成适宜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健康可持续社区技术指标体系。总体落地性研究技术框图如图2。
图2.WELL社区标准落地性研究总体技术框图
课题组基于大量的前期技术调研和案例研究,重点筛选了环境本底、技术标准、公众意识以及宏观政策这四个维度的影响因子,颗粒度从细到粗,针对WELL健康社区标准的各项特性均进行了详细的落地性评价。以空气部分为例(见图3),主要关注大气空气质量、机动车排放以及公示教育等七个方面,其中属于环境本底、技术标准以及公众意识唤醒这三个维度的各有两项,区域条例则属于城市治理宏观政策性影响因素。
图3.落地性研究中的四个主要维度(以空气部分为例)
二、典型指标落地性分析
(1)室外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017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大气环境PM2.5平均浓度为43μg/m3,其中74个重点城市大气环境空气PM2.5浓度范围为20~86μg/m3,平均值47μg/m3。京津翼、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中,仅有珠三角地区的PM2.5浓度可达到年均小于35μg/m3的限制要求,其他区域虽然逐年下降,但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下图为《报告》中提供的京津冀地区近五年主要城市的PM2.5浓度级别逐日变化图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上述结论。
图4.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级别逐日变化
注:图中绿色为优,黄色为良,颜色越深污染程度越重
因此,基于我国现阶段主要城市大气环境的细颗粒物污染现状,以及社区微尺度环境实现局部控制的难度,在落地性评估中给出的建议为:社区空气质量的绝对数值不作为强制性条款,可以采用和所在城市的总体背景数值对比的方式进行评价,旨在通过社区微环境的营造对于颗粒物污染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2)公共空间用水水质及测试周期
据统计,我国城镇净水厂出厂水质合格率在95%以上,有的地区已达100%,但与此相对应的供水末端(含住区与建筑物用水)水质合格率却常常不到75%。根据实测,出厂水浊度小于0.5NTU,到用户水龙头水浊度多数大于或等于2NTU,最高达6NTU。可见,末端供水管网对实际用水水质的影响是显性的。
WELL社区标准中对于公共空间饮用水质管理较为严格,涉及的水质指标包括浊度、微生物、溶解金属和非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等四类。课题组通过与国内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以及《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等相关标准的比对,苯乙烯、苯、氯乙烯等有机物和部分农药残余物的要求较为严苛,需要在现有设计基准上进行深化处理,在技术和社区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挑战。
因此,针对于公共空间用水水质,在落地性评估中给出的建议为:满足国内现有标准中的基础水质指标,但强化周期性检测(自检及抽检),采用周检/季检/年检的方式实现不同水质指标的定期监控。
三、落地性评估初步成果
通过对WELL社区标准在空气、水、营养、光、健身、温度、声音、材料、精神和社区等十个部分共计159个技术条款独立开展完整的落地性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的初步结论:
一是国内实施具备较好落地性的条款占50%,其中属于公众意识和管理层面约31%,现有技术标准基准改进后可实现的约19%;
二是国情和环境本底条件因素,导致在国内不适用的占19%;
三是归属城市管理和宏观政策维度,在社区治理尺度不适用的占8%;
四是现有设计标准和产品基准差距较大,需要行业整体提升支撑的占23%。
图5.落地性评估总体结论
其中,十个部分独立从环境本底、技术标准、公众意识以及宏观政策等四个影响因子维度开展的落地性评估结果见图6,可见不同的部分对于各影响因子的敏感度是存在巨大的差异。
图6.落地性评估各部分指标拆解
四、结语
关注健康、安全、舒适,构建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热点。本次发布的基于国外健康社区评估体系的落地性研究成果,将成为下阶段建立国情适宜的健康社区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导则的工作基础,从而在宏观层面的健康城市和微观层面的健康建筑之间,在中观空间尺度实现必要技术支撑和有机衔接。
本文为研究院开放课题“健康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编号K-17023-01)中期成果
文/张颖,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