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环境宜居,所以建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构成。"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因此,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健康建筑的发展是未来城镇化领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建筑是城乡建设的基本组成单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其健康性能是人们身心健康的基础保障之一。
一、健康建筑的定义
虽然国际上很早就在关注建筑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对建筑中影响健康的因要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健康建筑,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
2000年,在荷兰举行的健康建筑国际年会上,健康建筑被描述为:一种体验建筑室内环境的方式,不仅包含物理测量值,如温湿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光、空气品质等要素,还包含主观性心理因子要素,如空间布局、环境色彩等。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住宅15条"对"健康住宅"进行了定义,即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美国WELL建筑标准中的健康建筑是指:致力于追求可以支持人类健康和舒适的建筑环境,改善人类身体健康、心情、舒适、睡眠等因素,鼓励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减少化学物质和污染物的损害。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对健康建筑的定义是:为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健康建筑不是指建筑能源消耗,也不是指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而是建筑如何直接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同时,建筑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并不仅仅是指对人们身体生理造成的影响,还包括了对人们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二、健康建筑的需求
健康建筑是改善民生的需求。据研究,我国建筑中存在健康风险,不同地区住宅室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甲醛、苯、TVOC的污染。新装修住宅室内甲醛、TVOC污染比较严重,装修2年以内的住宅室内甲醛超标率为34.4%~79.0%,TVOC超标率为65.0%~90.6%。水质总体的合格率不理想,尤其是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此外,在食品安全、光环境、声环境、热湿环境、公共设施及场所、健身器材等与建筑相关的方面还存在多种问题,严重影响人们健康。
健康建筑是国家政策落地的需求。为优化建筑健康性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国务院发布、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多个部门发布了有关全民健身、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心理健康服务等政策,对公共设施、健康促进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层综治中心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以及社会工作室(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健康建筑,有助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及有关政策、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提供重要基础。
健康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取得了快速发展,其被定义为"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间。健康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绿色建筑的健康主要体现在建筑环境(声、光、热、空气品质)的营造上,绿色建筑本身则更多侧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健康方面的要求并不全面。而健康的影响因素还很多,绿色建筑无法全面满足人们对环境、适老、设施、心理、食品、服务等更多的健康需求。因此,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在健康方面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需求。
三、健康建筑指标库建立
目前,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建立了较为完整科学的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划分和评价方法,为健康建筑建设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但是,我国健康建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健康建筑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尚未涵盖建筑设计、施工、运维、评价、检测等各个阶段。为此,本课题重点对健康建筑健康元素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以《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等6大类指标为分类,补充了德国DGNB标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美国WELL标准中与健康建筑密切相关的技术内容,建立了健康元素指标库(下表)。通过该指标库,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建筑需求选用健康性能技术,为健康建筑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撑。
本文为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开放基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健康建筑的发展需求与标准体系研究"(编号:K-17024-01)中期成果
作者:孟冲,李国柱,朱荣鑫,朱晨宇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