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4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在青岛世界博览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作为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6月3日上午,《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发布会成功召开。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出席并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环境所所长施小明,以及多个地方城市的相关部门领导应邀出席活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兼党工组组长王凯波,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谭小川列席。发布会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卓越访问教授王宇主持;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博士介绍了《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成果。
发布会现场
据悉,这是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联合科研团队公开发布的第三份城市健康评估报告,也是全国首份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健康环境评估报告。
正值第50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课题组从植被绿化、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等多个角度,运用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对我国80个主要城市的健康环境展开综合评估,并重点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城市的总体健康状态,梳理出各自的短板弱项和痛点难点,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力求以“评”促“建”,推动健康城市高质量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为新时代“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清华力量。
参会嘉宾及研究团队合影
一、深度聚焦“健康环境”,推动实现“人人得享健康”
梁万年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人民健康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人民健康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清华大学着眼于新阶段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启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第三方评估工作,通过创新“城市+健康”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对标世界一流的健康城市评价体系,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他表示,“营造绿色安全的城市健康环境,不仅关系人民生活幸福,也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次发布《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聚焦“健康环境”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旨在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施政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加快“人人得享健康”愿景的实现。
梁万年致辞
王宇教授认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健康环境”列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重要主题。而今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绿色生态”类5个指标全部设定为约束性指标,彰显了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决心。
他指出,根据WHO研究,在健康的影响因素中,环境因素占到17%,“健康环境是人民健康的基础,有美好环境才能有健康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将城市健康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系统研究,建立健全环境结合健康的监测机制。”
王宇主持
二、创新构建特色指标体系,引领提升城市品质
李栋博士介绍,“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按照开放协作的创新机制,在生态学与公共卫生的理论框架下,侧重从生态环境走向城市建设的调整,拓展并丰富了传统的绿地、污染物等单项指数的研究和评价维度,更强调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能较为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健康环境状况。
李栋介绍《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成果
在数据应用上,“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除常规的官方统计与调查数据外,还强调大数据的融合应用。课题组采集汇总了2019年100个城市的统计数据、5600万张街景影像大数据、Landsat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等,开展了大样本数据量的评价分析。
“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还构建了一套全面量化的规范性指标体系,涵盖3个二级指标和9个三级指标。其中,“植被绿化”板块设计了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植被指数、城市街道绿视率等三级指标,从城市三维空间到居民直接感受,客观反映绿色资源的建设效果;“环境质量”领域立足空气、水、温度等健康影响要素,选取了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城市热岛指数等三级指标;“污染控制”方面以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为考量因素,设立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城市空气重污染天数等三级指标。
《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城市健康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城市分区域、分类型的横向对比,以及具体单项指标的交叉对比印证,有利于为政府政策制定和成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公众参与城市建设提供抓手和启发,引导健康城市建设找准方向和路径,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三、我国城市健康环境质量整体较好,但呈现一定的“南北差距”
《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报告成果显示我国城市健康环境质量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我国城市健康环境指数总体水平较好,其中南方城市总体比北方情况更好,并呈现由内陆向沿海地区逐渐变好的趋势,表明区域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在植被绿化中,各地区城市在城市人均公园绿地、城市遥感植被指数、城市街道绿视率等方面差异较大,值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第三,由于产业结构和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中部及北部城市在空气质量与空气重污染天数指数方面相对于南方城市较差,当地政府应加强产业与能源结构的调整。
(一)总体结果
1、等级分值水平:
按照优秀、良好、中等、一般、较差五个等级对我国城市健康环境指数分值整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健康环境指数整体水平较好;在参与评级的80个城市中,处于优秀等级的城市15个,良好等级城市21个,中等等级城市25个,一般等级城市16个,较差城市3个;中等水平及以上城市数量占比达76%,一般和较差水平的城市数量占比为24%。
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价结果分档情况
2、城市排名:
在80个被评价城市中,三亚位列第1名,珠海、广州、南京、深圳位列第2~5名,南宁、吉安、绍兴、遵义、北京居于第6~10位。北京是排名前十的唯一北方城市。
三亚市大部分指标均得分较高。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人口持续增加,三亚市的城市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不断扩大。虽然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保护和营造健康环境的压力加大,但由于自然环境本底条件突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三亚市排名仍然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在健康环境营造方面的措施和成果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分档评价结果
3、区域差距:
第一,排名位于优秀和良好级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线以南,呈现出南方城市环境总体较好的局面;且有由内陆向沿海地区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的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距。
《清华城市健康环境指数》总体评价结果示意图
第二,东、中、西部比较,中心城市位于东部地区的健康环境整体水平较为领先,一般地级市则差距不大。
不同类型城市具体分区排名
4、经济水平特征:
发达城市的健康环境水平表现突出,中等与欠发达城市整体情况类似。其中各级城市“污染控制”指标均表现最好,这得益于国家的长期持续治理。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健康环境指数得分
5、城市规模特征:
所有规模城市的健康环境水平无显著差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300-500万的大城市以及50万以下的小城市,情况相对更好;此外,“污染控制”指标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减少其比重逐渐增大。
不同等级城市规模的城市健康环境指数得分
(二)分项评价结果
1、植被绿化:
城市遥感植被指数是根据市域范围遥感影像测算的城市植被NDVI指标平均水平,是反映城市自然本底条件的重要指标。结果显示:城市遥感植被指数的区域差异较大,西北地区城市遥感植被指数情况最差,珠三角、山东半岛及长三角中北部地区情况中等,东南沿海情况最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遥感植被指数是西北地区的近3倍、是珠三角、山东半岛及长三角中北部地区的近1.5倍。
“城市遥感植被指数”评价结果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指建成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占建成区的百分比,是反映城市内部生态和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结果显示:东南地区城市情况较好,西部地区整体较低,其余地区绿化覆盖率较好城市零星分布,全国整体异质性高。珠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全国最高为49.70%;北方地区中北京市和大连市表现突出,建成区绿化率均达到46%以上;中心城市西安、天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8.7%和38%。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评价结果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是反映城市公园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评价结果显示:80个被评价城市中,69个城市已超过住建部规定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最低标准(7㎡/人)。其中,西北地区表现突出,山东半岛和珠三角地区相对较好,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东北地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相对较低。此外,城市间的人均公园绿地建设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中,广州市公园绿地人均占有量最高,比排名末位的西安市多出10.49㎡/人;一般地级市中,鄂尔多斯市遥遥领先,人均达到31.73㎡,是云南玉溪市的6.3倍。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评价结果
城市街道绿视率是指在人的视野里街道中绿色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出城市立体的绿色空间水平。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珠三角地区城市街道绿视率水平相对较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心城市街道绿视率平均值为24.04%,一般地级市街道绿视率平均值为22.40%。部分西北城市如宝鸡、克拉玛依与金昌等地表现突出,街道绿视率均达到了28.5%以上,政府在自然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对街道绿化建设十分重视,加大投入维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街道绿视率”评价结果
2、环境质量:
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结果显示: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整体较好,达标率为100%的城市有21个,90%以上的城市数量占被评价城市总数的67.5%。黄河流域部分城市平均达标率仅为70.25%,相对较低。
“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评价结果
城市热岛指数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热源、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现象;选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作为分析基础,测算城市热岛比例指数。结果显示:城市热岛指数由北向南呈现逐步降低趋势。华北地区城市热岛指数平均值为45%,华中地区平均值为38%,华南地区平均值为33%;其中,南宁市热岛指数情况最好,值为24%;一般地级市里克拉玛依、金昌的城市热岛指数高;中心城市里北京、沈阳的城市热岛指数高。
“城市热岛指数”评价结果
城市空气质量AQI指数是指城市全年AQI平均值。结果显示:华中、华北城市空气质量差,并以此为中心呈正向扩散式分布。所选评价城市的空气质量AQI指数平均值为63.58,陕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情况最差,AQI指数平均值为91.03,需要加大空气污染控制力度。
“城市空气质量AQI指数”评价结果
3、污染控制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各测点的平均等效声级。结果显示: 北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情况在整体上优于南方城市,陕西省、南部沿海地区及长三角部分城市情况较差。中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2 dB,一般地级市区平均值为54.7 dB。其中,宜春市和漳州市情况最差,分别为62.0dB和58.7dB;石嘴山市和鄂尔多斯市情况最好,分别为49.6dB和49.9dB。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评价结果
城市空气重污染天数是指按照国家标准(AQI>200),城市一年中重污染的天数。结果显示:全国城市空气重污染天数整体情况较好,天数为零的城市共有39个。但河南、陕西与山西地区情况较差,尤其是咸阳市、西安市、洛阳市和郑州市情况严重,天数分别为41天、29天、29天和26天。此外,中心城市空气重污染天数整体情况优于一般地级市,平均值分别为4.1天和5.9天。
“城市空气重污染天数”评价结果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健康环境构建于经验、知识结构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之上,其形成机制也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空间资源、社会情景影响,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持续性、体系性的措施进行优化。
在未来城市健康环境的评估方面,课题组将会进一步关注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垃圾分类等因素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课题组后续将针对评价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工作,通过定性与定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和算法模型,并针对指数评价中不同地区的不同问题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通过“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持续的监测评估及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形成良好的政策实施反馈闭环,为拓展和深化城市健康环境工作贡献跨学科专业力量。
课题组也呼吁各地政府持续改善产业和能源结构、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及通风廊道等建设,在社区基层开展丰富多样的健康宣传、教育、科普和培训,建设权威、丰富的城市环境信息资源平台,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健康问题日益提升的需求。而企业则可进一步通过控制能源消耗与排放,对标更高环保标准,并借助自身客户和用户数量优势建立城市环境保护平台,引导客户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城市健康环境发展。课题组希望通过持续发布第三方独立评估成果,融合学术研究与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改善城市健康环境的广泛共识,形成政府、企业和民众参与的良好社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