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0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主办的"土地制度改革、住房与城乡更新"学术论坛在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召开。
论坛由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田莉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林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深圳罗湖区城市更新局副局长冯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王崇烈,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播,世界银行高级城市发展专家章岩等专家出席并发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田莉教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教授
陶然针对"中国城镇化模式与集体土地入市"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在发言中对目前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他指出,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发展沿袭着一条类似、但又不完全同于东亚发展型经济体增长模式的道路,即依赖投资,并以出口为导向,是东亚模式的一种极端版本,2008年至今,出现泡沫模式,中国房价快速上涨,出现一系列"大城市病",开始出现泡沫。在这种经济发展背景下,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合理化发展。他认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可以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可以利用创新的谈判补偿与拆迁机制实现土地利用流转,对解决目前住房市场的问题、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陶然
随后杨现领对比了国内外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进程,对我国租赁市场的发展提出展望。他说"一个国家的住房模式走向何处,本质上取决于历史,不取决于今天"。我国自1978年开始进行住房领域改革,但并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的福利住房体制,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才会形成目前租赁的特殊情况,租金价格低,租赁水平低,租赁市场发展畸形。他认为,租赁的问题是局部问题,只出现在人口流入量大的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自有住房率高,大部分城市租赁市场难以成形;我国租赁市场存在租赁供给不足,缺乏机构化运营管理等问题;改善租赁市场的出路可以从建立可支付的、体面的租房保障体系和建立市场化为主、政府为辅的多元供给结构两方面出发。
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
王崇烈和冯彦分别就北京和深圳两地的住房建设经验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分享,从实际操作落实政策层面介绍了两座城市的情况。王崇烈总结,目前北京市的集体租赁房在建立工作机制、促进职住平衡和优化居住布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同时针对现状,也提出了配套服务需求模糊,政策不尽完善,集体租赁住房投资建设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未来需继续探索建设集体租赁市场,改善租赁住房状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王崇烈
冯彦局长梳理了深圳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展开了多个案例分析,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他指出,城市更新过程中各方利益很难协调,集体土地改造过程持续时间长,此外村民市民化也带来一系列隐性问题,未来应健全集体用地更新管理机制、优化集体用地综合整治实施、强化集体用地租赁市场管理、完善集体用地政策保障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管理机制、鼓励多方参与综合整治、明确综合整治相关标准。
深圳市罗湖区城市更新局副局长冯彦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两次圆桌讨论环节。第一次讨论环节,讨论嘉宾针对"如何多渠道保障住房制度措施"进行了发言。几位专家分别从各自工作的背景进行了分析。第二场讨论环节,讨论嘉宾则分别针对小产权房和集体土地租赁入市的区别问题进行了回答发言。
圆桌对话
此次学术论坛为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系列学术活动,研究院将不定期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举行学术讲座和活动,欢迎关注。
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