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成都都市圈 同城化发展蹄疾步稳 优质“朋友圈”深度强化

2023.05.15
作者:

       “我们有信心,通过努力实践,探索出可以与‘北京荟萃’‘上海质量’‘深圳速度’相媲美的成都模式。”2020年9月26日,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对成都都市圈寄予厚望。

       今年5月10日,上述负责人再次带队来到清华大学。在同样的地点,他依旧身着两年多前的那身服装,但不一样的是,如果把当初表达愿景时的成都都市圈比作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那如今的成都都市圈已初长成。

       “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占四川省比重为35.8%,贡献了四川省46.2%的经济总量,都市圈作为城镇化优势区域的特征凸显,建设进入成长期。”该负责人说。

zgcsb2023051507p17_b.jpg

图片来源:《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

       01 现代化都市圈初具雏形

       从小在山西长大的孟先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成都,并娶了一位在德阳长大的媳妇。“上学时我的很多同学都是成都周边城市人,在我这个外地人听来,几乎听不出成德眉资四地方言的区别。”孟先生说。

       语言相似、地缘相近、人文相亲,这为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成都都市圈的问世埋下了伏笔。

       2020年1月16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会召开,明确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

       “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城镇化主体形态。在19个城市群中,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这五个城市群形成钻石型发展格局,成渝城市群是这个第一梯队的重要支点。”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其中,成都都市圈发挥着持续增强极核主干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在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方面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真正的转折点在2021年。《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函复同意,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都市圈走向舞台中央。

       “都市圈既是中心城市的放大版,又是城市群的缩小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原副司长周南看来,其兼有两者的特点,也兼有两者的作用,所以才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成为关键一环。

       根据《规划》,成都作为“老大哥”,将德阳、眉山、资阳三位“小兄弟”纳入“朋友圈”,到2025年,目标为“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基本实现、产业创新协作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服务共享水平稳步提升、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形态充分显现”。

       要从“你的事”“我的事”,变成“我们的事”,实体化协调机构和常态化协调机制是重要保障。

       三年间,“省同城化领导小组统筹、省同城化办公室协调、省直部门指导、四市主体推进、专项合作组联动”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畅通了省市部门纵向衔接、成德眉资四市横向沟通渠道,增强了跨市域跨层级跨部门协调联动,确保了同城化重大任务高效落实。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城镇化基础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同城化水平优势显著,现代化都市圈初具雏形。”5月10日,在《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现场,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分中心主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中心主任卢庆强介绍说。

       02 一体化交通圈便民利民

       近期,孟先生的太太收获了一个令她振奋的消息:市域铁路成都至德阳S11线项目启动。这意味着,有朝一日她可以“坐地铁”回娘家。

       据了解,S11线路是继S3线(成资)和S5线(成眉)后成都都市圈启动建设的第三条市域铁路,也是成德眉资同城化“两环三射”骨干通勤网络的重要项目。

       这些年来,成都都市圈城市间城际铁路车次从无到有,多层次轨道交通初步成网,城际、高铁轨道交通车次在通勤时段发车频次提高至30分钟/班次以内。

       可以期待的是,根据规划,到2027年,成都都市圈或将成为全国首个中心城市到全部区域副中心城市均运营市域铁路的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同城化走在全国前列。”卢庆强介绍,研究发现,成都都市圈城市间平均城际铁路班次数在9个都市圈横向对比中排名第二,跨市交通通勤可达性和便利性不断提升。

       此外,天府通“互通互惠”政策已覆盖都市圈26个县(市、区),14条跨市公交线路稳定开行,公共交通同城化持续深化,“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有序推进……随着交通大动脉逐步打通,“朝看三星堆、午食坛子肉、夜游东坡水街”的幸福图景正照进现实。

       03 特色化产业圈错位协同

       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成都在经济规模上保持绝对优势。用成都人自己的话说,这次“抱团”是想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让经济数据“陡坎变成斜坡”。

       彼岸目标已清晰,路线图已绘制,但通向一体化发展的“车”在哪里?

       去年12月16日,成德眉资四市招商部门共赴深圳,以整体形象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企业联合开展“成都都市圈(深圳)联合招商投资推介会”;同月,四市联合编制的《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发布;今年2月,成德眉资共赴长三角地区开展成都都市圈全球投资推介,四市经济合作部门现场签署成都都市圈联合招商合作协议。这是四地建设交通圈后,欲建强经济圈的真实写照。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成德眉资四市围绕工业强省战略和“建圈强链”思路,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组团联合招商、共建产业园区、共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等方式,推动产业错位协同和特色化发展。

       “根据我们的研究,从产业协作来看,四市加强推动产业错位协同和特色化发展,2021年城市间制造业经济联系、服务业经济联系强度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2.5%、22%。”卢庆强说。

       来自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共有1490家企业开展跨市域产业协作、较2020年增长48%。通过创新平台共建共享,都市圈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由2019年的4463家增至2021年的8360家,几乎实现倍增。

       04 高质量生活圈未来可期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都都市圈建设,给四城人民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上学期我们的生物老师就在成都树德中学跟岗学习一学期;在竞赛课程等方面也有成都的老师到校来进行专题授课,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德阳五中学生高宇航的一番话,是教育同城化给同学们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去年3月,来自德阳的1.6万余名高三学生同步参加成都市第二次高考诊断,这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以来,在教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近年来,成都都市圈通过校校合作、教师互派、职教联盟以及医联体、专科联盟等方式,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医疗资源跨市配置,这也让其他三城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成都的优质资源。

       不仅如此,公积金贷款异地使用、社保卡四地“一卡通”、图书异地通借通还、异地养老政策同享等多项跨区域公共服务同城化创新举措的实施,将成都都市圈逐步建成了优质便民的幸福生活圈。

       虽然成绩显著,但不容回避的是,成都都市圈位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虽然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但发展基础与水平总体与东部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也坦言,对标全国乃至世界的成熟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建设任重道远。

       如何深化同城化发展,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今年2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成长期行动计划》)发布。《成长期行动计划》谋划了197个项目事项,与上一轮起步期行动计划相比,基础设施领域拟实施项目由88个减少到60个,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领域拟实施项目由45个增加到55个。成都都市圈成长期更侧重于从硬基础建设向软环境优化提级。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将《成长期行动计划》提到的任务目标分解到今年,四地分工明确:成都明确突出功能协同、区域协调,构建“三圈一体”,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德阳提出实施同城融圈战略,以更大力度融入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眉山开启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资阳提出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成资同城化为战略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中国城市报.jpg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