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近日,2022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名单出炉,这些优秀案例背后反映出城市更新理念上的转变,如何评价这样的转变,这个转变发生的契机是什么?
尹稚:这个转变发生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传统的城市更新当中以项目制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转变成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这是最根本的一个转变。《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于11月25日通过立法程序发布,而这个条例的讨论和它的试点过程其实已经有三年,在这三年多的讨论当中,大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传统上我们用来做城市更新的以房地产项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模式并不适合北京市的实践。如何把这种大拆大建的方式转变为一种“留改拆”相结合的方式,其实是这份条例当中探讨的一个重点。
保留,就是留下成熟的社区结构,留下完整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留下城市原有的活力;改造,重在功能上补短板,重在质量的提升;拆,主要是指拆违章建筑(违法的、有安全隐患的私搭乱建)。
通过这样一个大的根本的改造方式的变革,改造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使得我们的城市更新重新回到满足人民需求为主,尊重人民的创新精神为主。简单说就是以钱为核心转向为以人为核心,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具有宜居性,更具有以人为本的活力,这其实是这一系列街区成功并且树立为标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典型意义。
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您在北京城市更新联盟成立的仪式上发表过一个演讲,提到说旧城更新很重要的一点是战略留白,如何理解这个留白?
尹稚:在城市更新地区留白其实是针对传统城市规划的一个弊病而言的,传统的城市规划习惯上,对每一块地段的功能、开发强度、未来走向,少则确定未来若干年的结果,多则甚至要一次性把未来10年以后的这些个指标都定死,但是大家知道在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情况下,在一个国内国际世事变换的情况下,人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够把规划变成精确到每一块地段的所谓“科学算命”。
强调科学战略留白,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为可能出现的新的具有战略价值的用途留白。比如这两年在发展动力上出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机遇期。这种转换既包括了创新驱动带来的动力机制的转换也包括了消费将在整个经济贡献当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围绕着这些战略意图,他需要留什么样的适应科创活动的空间?需要什么样的消费空间?其实不是说我一次性就能精准预测几年以后甚至十几年以后的状态。回想一下,我们现在这个商务手机的使用,根本性改变了人的消费习惯和出行习惯,甚至改变了很多的日常的生活模式,10年20年前能有这种预判吗?其实不可能,所以这个要留足够的白底。再比如说在大国复兴当中,中国的国际性的地位,乃至我们要承担的国际功能,其实也在不断的出现新的机遇,北京市要打造一个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那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不断地冒出一些新的国际交往职能需要我们承担,而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区安置这些职能,其实是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跟现代的国际交往职能形成密切结合的一个很好的舞台,那么这些职能究竟是什么?是我们一家说了算吗?不是,这恐怕是一个在国际交往当中不断的交流谈判,凝聚共识,最终推动一些个具体的机构、具体的活动,逐步落地的过程,那么这也需要留白。
第二,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要留白。这种民生需求,我们现在重点强调的是补短板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不断地会出现新需求的应对问题,以及既有需求的与时俱进地提高质量的问题。这些需求也都需要新的空间,而且新的需求也在逐步的变化过程当中,很难一次预测准。
第三、要为人民群众自我发展的创造力留白。城市很有意思,它作为一个有机体,既是自上而下宏观空间秩序的建立过程,也是自下而上的城市活力的聚集过程。我们经常讲要有活力有烟火气,其实讲的是自下而上,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的创造力。
一个好的城市是两者的结合,我们现在为自上而下建立宏观空间秩序的管控,做的是比较成熟也比较多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城市正在失去烟火气,失去这个日常生活的亲和力?其实过去我们给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创造力留白不够,留给他们自我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资源不够,这个其实是一个我们在当下要解决的问题。这10条活力街巷,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这方面的补充。
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您已经提到了烟火气,提到了通过留白给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生活的一个方式,如何看待城市有机更新以人为核心,您又期待看到城市的居民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这个更新的推进过程?
尹稚:嗯,这个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像这一轮新的城市更新条例里面,其实非常强调小规模、微更新,小规模和微更新的核心其实就是在不破坏宏观空间秩序的前提下,如何去激发人民群众的自组织力和创造力,鼓励我们的老百姓在健康、安全、舒适、便捷、节能、减碳等等这些大的原则指导下,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建构可以参与的社区组织形态,形成自我认同和公共认同双赢的家园空间。
城市是个有机体,城市的他组织的这个进程的目的,其实是保证大的格局不失序,比如保证城市框架的稳定、主动脉血脉的畅通、主要功能器官的健康,而城市的自组织过程其实是维系这个有机体里边每一个细胞的活力。这两者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既有秩序感又有烟火气的健康发展的城市。
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根据片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条件不同,效益也不尽相同。城市更新存在一些碎片化的问题,比如很多城市在打造慢行交通系统,不管是哪个城市,肯定是有做的不错的可圈可点的区块,但是也有一些区块呢做的就不那么理想了,所以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多数的区块能够跟得上这个城市更新的节奏?让城市更新的成果普惠到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
尹稚:这是一个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有的地块红红火火,有的地块无人问津,其实他的一个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去一刀切地以经济谋利为核心的项目制改造,必然会出现经济效益的肥瘦不均问题,但是我们的旧城更新、城市更新难道他的经济谋利或者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唯一的价值观吗?显然不是这样。
首先要解决在城市更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段价值导向的多元化问题。以2022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为例,这10条街里边,既具有非常繁华的商业型的活力街道,同时也有相对安静整洁的适宜居住的街道。你看这10个案例本身就是有微差的,不是一刀切的。所以把这个价值导向多元化解决了以后就会知道,哪些的街道可以用市场以及社会的投资组织形态去主导其改造,它本身就能形成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跟经济效益的结合。哪些个他天生就不具备经济谋利的足够的空间,那么这种街道就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投资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它的价值可能是以民生条件改善为主来谋取更好的社会利益,也可能是以黑臭水体的治理为主来谋取更好的环境效益,所以你如果是差异化地来看待这些问题,我们所谓的一刀切型的,在经济利益主导下没有改造动力的那些街道,就可以找到全新的改造动力和完全不一样的投资组织方式来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说得直白一点,过去我们是试图拿一种药方来治所有的城市病,这个神仙也做不到,其实一个好的城市病的治疗方案应当是病有差异,药方也同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做到真正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内容来源: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