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走进县城看发展》:尹稚教授解读陕西石泉

2022.09.26
作者:

        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秦巴山区腹地,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石泉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鎏金铜蚕”发现地。自古以来石泉就是秦巴山区重要的商贸中心,特别是汉代以来,当地蚕桑产业繁荣,通过秦岭南北相通的子午古道,石泉等汉江流域的蚕丝、茶业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再从长安经丝绸之路,直达西欧。

        01 守护一江春水 共筑美好家园   

        1、养蚕明星村 丝路奔小康

        1984年,在陕西省石泉县的一条河池里,一名村民在挖沙淘金时意外发现了见证古丝绸之路的鎏金铜蚕,鎏金铜蚕是汉代皇帝奖励蚕桑生产大户的御赐奖品,它的出现意味着石泉县从汉代开始就是蚕桑重镇。如今,河对岸的明星村依托蚕桑业大力发展多元化经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明星村。明星村的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通过专业化分工、精细化管理,养蚕周期由原来的28天缩短到18天,从最初只能养3批次蚕提高到每年饲养6到8批次。依托养蚕业,2021年明星村的老百姓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如今,石泉县养蚕农户接近一万户,拥有相关企业15家,年产值达20亿元。古老的蚕桑产业在这里得到延续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2、农旅结合 激发移民村新活力

        石泉县城南的中坝72作坊小镇,居住着72户移民搬迁过来的居民。2016年,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将搬迁户的一楼,通过租赁和房产入股的方式,打造成了72家不同业态的手工作坊,在这里每一间作坊都代表一个传统技艺,其中包括不少的非遗体验项目。几年间,这里已经发展成了独具陕南农耕文化的特色旅游小镇。作坊小镇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移民致了富,还为周边300多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平台。随着特色乡村游的发展,石泉县在2020年摘得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金字招牌。目前在石泉县,还有10个像中坝作坊小镇一样的农旅融合的示范区正在建设中。

        3、生态立县 守护一江碧水

        石泉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穿城过,古道通川陕。特殊的地理环境,让石泉县在发展中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汉江干流石泉段全长58.5公里,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当地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了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在石泉县,现在共有 230名河长、84名湖长、245名护河员以及8000余名志愿者在当地政府组织下,为全县456条江河沟溪、15个小型规模以上水库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目前,汉江陕西段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与汉江紧密相依的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

        02 专家解读   

        汉中平原是中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渐东移和南进前的重要经济基地,石泉县历史悠久,是蚕桑重镇、商贸重镇,见证过中国农耕经济的富足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古树发新芽,古镇展新颜”是石泉县的今天。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总结石泉县的发展经验有以下几点。

        1、古树新芽,推动经济发展

        传承至今的蚕桑文化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被注入了全新的产品和市场动力,融入了当代国民的四季三餐。

        2、传古承今,创造现代活力

        古镇老街,“石泉十美”所传承的不仅有历史的记忆,也融入了当代的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农旅融合,手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民俗活动与旅游业的融合,显示出民间文化、风土人情与现代产业结合后彰显出的特色魅力。

        3、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短短十年中朱鹮种群的迅速扩大,也充分证明了石泉这个依山傍水的古城县域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善。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大自然的赐予,也不仅仅是祖先留下的遗产,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还需要当代人的努力和建设。石泉县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汉江段环境的持续向好与这种努力是分不开的,是所有当代石泉人共同奋斗的结果。

        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融为一体,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改善中产出实实在在的红利,这是石泉实践中最好的启示。


        *本文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走进县城看发展》系列节目报道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