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走进县城看发展》:尹稚教授解读河南兰考

2022.08.26
作者:

        兰考是黄河九曲十八湾的最后一道弯,历史上因为黄河泛滥改道,让兰考人民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之苦,上世纪60年代,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带领下,兰考人民趟过了一道道难关,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兰考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这是总书记对县域经济治理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考指明了目标与方向。

        01 城乡一体新画卷  强县富民谱新篇   

        1、昔日黄沙地,而今千顷澄碧

        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但黄河改道泛滥也给沿岸群众带来了苦难,兰考是黄河流经的最后一道湾,这里曾经数次决口,危及百姓人身安全。历史上,兰考人民与黄河洪涝灾害进行了多次斗争,也因此诞生了焦裕禄精神。

        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励精图治,兰考昔日荒凉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兰考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如今兰考境内67.6公里的生态廊道,林水相依,绿荫环绕。成为沿岸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沿着廊道,随处可见休闲健身的民众,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波澜壮阔的黄河一览无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2、守护水清岸绿,打造北方水乡

        “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兰考将绿色作为城乡发展的底色,坚持一年一主题,开展国土绿化,并实施了“开湖增湿”“拆墙透绿”“一宅变四园”等一系列工程,共累计腾出土地1500余亩,实现“一宅变四园”6633户,建设美丽乡村59个,林木覆盖率高达32.9%。

        如今的兰考,已经告别了过去黄沙漫漫、盐碱茫茫的旧模样,走在兰考城区,街道整洁、户户窗明、水清地绿,兰考已建成“河湖畅通、生态健康、宜居宜游、人水和谐”的生态新画卷。

        3、锁风沙、改生态,黄河滩苜蓿草喜获丰收

        紫花苜蓿,一次种植,四年换茬,其根系发达,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方面作用明显,且根部生有根瘤菌,节水节肥,能够有效实现化肥减量和土壤修复,实现“锁风沙、治盐碱、改生态”。通过种植紫花苜蓿,滩区小气候生态圈改善效果明显,种植区内负氧离子含量均值达1400个/立方厘米,最高时可达到1900个/立方厘米。

        兰考县黄河滩区以紫花苜蓿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已种植8万亩,优质紫花苜蓿单体规模化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兰考县沿黄滩区优质草业基本形成。

        滩区紫花苜蓿一年可收6茬,每亩年收青贮2.5吨,晒制干草1.2吨。目前受国际环境影响,国内需求增加,饲草原料价格有所上涨,目前苜蓿干草2400-2500元/吨,青贮1200元/吨。企业亩均纯利润在500元左右。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收益800元;在除草、运输、收储等环节每人每天可获得80元务工收入。村集体通过溢出土地、组织务工、协调作业等,平均每亩收益50元。

        4、兰考乐器村,奏响富民曲

        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经220国道北行15公里,进入该县堌阳镇徐场村,映入眼帘的便是郁郁葱葱、挺拔伟岸的泡桐林,漫步徐场村,街道干净整洁、古朴典雅,“美丽庭院”随处可见,房屋错落有致,不远处传来阵阵琴声,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

        为了防风治沙,焦裕禄书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带领兰考人民广植泡桐,正是这些泡桐树,改变了徐场村的命运。风沙不再,徐场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放下锄头造古琴,泡桐从“治沙树”变成了“致富树”。由于黄河故道土质、气候特殊,生长于此的泡桐木质疏松、不易变形,是制作民族乐器的好材料。20世纪80年代起,徐场村村民就地取材,先用泡桐做风箱、闸刀盒,后来逐渐开始学做乐器、开乐坊。

        为了扩大古琴产业的销路,兰考开展网上直播带货模式。通过网络,兰考的古琴不仅卖到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卖到了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地。兰考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起了网店来销售古琴。85万人口的兰考,目前全县注册的古琴生产企业有187家。此外,还有超过200家网店,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古琴、古筝。徐场村从事乐器生产的作坊和企业有82家,从业人员500余人,产值1.2亿元,乐器生产带动乡村旅游,徐场村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一棵树,成就一方产业。如今,兰考的民族乐器奏响了当地农民奔小康的的幸福乐章。

        02 专家解读   

        兰考县是一个深深刻在中国人记忆中的名字,焦裕禄精神深植于这块因多种自然灾害而曾经贫瘠的土地,兰考的发展是几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的结果,与日俱进响应时代要求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是兰考的特色。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总结兰考县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绿色始终是兰考城乡发展的底色

        从“焦桐”的故事,到泡桐成林,到开湖增湿、拆墙透绿、一宅变四园、泡桐变古琴;从种树植草锁沙,到苜蓿种植业大发展,实现了经济生态双丰收。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理念已深植于兰考干部群众的心中,成为共识,成为动力和道路坚守。泡桐从治沙树到致富树就是个最好的例证。

        2、多元化产业发展,在市场中找出路

        兰考是小麦主产区,但要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要靠现代农业的多元化产业发展,在当代活跃的商品市场中找到卖点,找到致富的出路。如何使土特产从卖原料到卖加工产品,形成特色产品占领市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

        3、当地人热爱的家乡才能成为旅游者的乐园

        只有本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丰富了,有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有了家乡的自豪感,才能有效形成对外来旅游者的持久的吸引力,旅游是一个被陌生乡土和陌生人感动的体验,而一个成功旅游地的核心在于先要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兰考有这个底蕴,也就有更好的吸引力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

        自然环境恶劣不可怕,坚定信念,久久为功,兰考几代人的努力证明了在贫瘠土地上奋斗可以谱写出华美的幸福乐章。


        *本文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走进县城看发展》系列节目报道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