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全国城市健康大数据报告出炉《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发布

2020.12.29
作者:

12月28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联合研究编写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发布。本次研究依托“大健康+大数据”,构建起了一套科学、客观的城市健康度量标尺,并实现我国80个主要城市综合健康水平的全景评估考核,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启发和借鉴,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深化推进。

城市发展有了“健康标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表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也是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从农业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发展阶段。建设健康城市,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未来方向。”

想要用好考核评估这根“指挥棒”,统一“标尺”是关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指出,由于城市健康影响要素纷繁复杂、区域发展不均衡、各个主体对此的理解和需求差异巨大、整体和细分的准确数据难以获取等原因,此前国内缺乏一套覆盖全国且可横向比较的客观评估城市健康水平的标准。“清华城市健康指数”正是瞄准这一研究空白,实现了可度量、可比较、多主体、多环节的中国主要城市健康评估“从0到1”的突破。

“健康城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最终结果,所以我们的评价标尺也是动态调整的。”尹稚补充道,“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将通过长期并持续更新的评估监测,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引导城市建设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并推动形成全民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

成果出炉 绘就城市健康“全景图”

据高级研究专员李栋介绍,“清华城市健康指数”的主视角按城市健康要素划分,共包括健康服务、健康行为、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5个评价板块(一级指标),16个评估领域(二级指标),53个评估项目(三级指标)。此外,按城市治理视角设立“分主体指数”,包括政府侧、机构侧、公众侧三个方面;按建设过程视角设立“分环节指数”,囊括投入、产出、效果、影响四个阶段。

经过近一年的前期筹备、数据采集、调研分析、专家论证,“清华城市健康指数”第一期成果终于正式发布,研究团队基于2019年数据,完成对全国80个主要城市的首次基准评价。

按照此次《清华城市健康指数》评价结果,全国80个主要城市分为引领型、优质型、平均型、发展型、追赶型五个级别,含27个中心城市、53个一般地级市(中心城市是指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其中引领型城市5个,全部为中心城市;优质型城市14个,包括6个中心城市和8个一般地级市;平均型城市26个,包括12个中心城市和14个一般地级市;发展型城市26个,包括4个中心城市和22个一般地级市;追赶型城市9个,均为一般地级市。

通过对比可发现,我国平均型及以下城市占比达76%,表明大部分城市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卫生城市”转型升级“健康城市”亟待加速。其中,平均型城市的短板是居民健康行为和健康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发展型城市表现出健康服务、健康行为、健康设施较为落后;追赶型城市整体指标落后,其中健康服务、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存在的差距最大。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综合评估位于引领型的城市为:深圳市、杭州市、南京市、北京市、上海市。

引领型城市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类型城市,其中健康服务和健康行为的领先程度最突出,表明其在卫健系统资源投入上相比其他城市有绝对优势。

从地区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在各方面均处于领先,尤其是健康效用、环境和设施方面优势突出,但健康服务水平与西部持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西部地区次之,健康服务和健康环境情况良好,健康行为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但高于中部地区,在健康设施和健康效用方面亟待提高。

中部地区总分落后,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尤其是健康服务、健康环境方面落差较大,仅在健康效用方面高于西部地区。

“未来,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城市健康指数研究工作,并逐步向乡村延伸,最终实现我国全地域、全人群、全周期覆盖的健康评估监测。”研究院健康城市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王宇介绍,“清华城市健康指数”长远计划包括四大方面:一是不断优化完善指标体系,使其成为与时俱进的重要政策工具,更好适应快速发展和变化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二是持续不断的成果输出,未来将按年度发布城市健康指数总报告、按季度发布专项研究成果,并每5年进行阶段性评价,编写“清华城市健康蓝皮书”;三是进一步拓展合作圈,建立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的多源大数据库;四是加强政策建议,有效服务政府决策与地方实践。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