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都市圈还是城市群,谁才是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心?

2020.09.26
作者:

“过去10余年中,学术研究及国家战略重点聚焦于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空间范围及规模不断‘扩容’,但在这个过程中,反而忽略了都市圈发展是城市群成长发育的必要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

“降低都市圈在经济、社会、环境、制度方面的脆弱程度,多维提升都市圈韧性,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李艳

今日上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清华大学共同指导,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都市圈研究专题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以“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激发城镇化新动能”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释放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动能,为“十四五”阶段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支撑和决策辅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潘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唯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李艳等嘉宾出席。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群和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卢庆强主持。

都市圈发展是城市群成长发育的必要阶段

都市圈是城镇化总体格局中一块重要的版图,也是推进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芳指出,都市圈作为一种跨行政边界的经济区域,是由中心城市功能溢出,向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过渡形态,是顺应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律的必经阶段。

不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指出,在过去10余年中,学术研究及国家战略重点聚焦于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空间范围及规模不断“扩容”,成为一种战略政策区,在这个过程中,反而忽略了都市圈发展是城市群成长发育的必要阶段。部分学者甚至将“群”、“圈”混淆,“圈”、“区”等同。

黄亚平进一步解释道,从中心城——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时空演进的普遍规律。

目前,在中国城市管治背景下,“都市区”是单个城市实体功能空间的核心区域,一般是限定在大城市市域范围内,与市级政府事权范围相一致。

而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是一种地理邻接、联系紧密的城市地域,是一种跨市域都市区域。“都市圈”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即都市圈更强调中心城市及其核心作用,此外,“都市圈”亦是大城市群的次区域,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就包含了五个都市圈。

黄亚平强调,在我国,由于城市群空间尺度偏大,都市圈才是城市跨市域功能及空间协同发展的主要地域层次,是区域城乡一体化及同城化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地域。

现阶段,随着城市区域化的纵深发展,城市功能及空间联系向市域扩散,以特大城市及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普遍形成。

而就国内都市圈“人口——场所”总体空间特征来看,黄亚平研究发现,我国都市圈人口密度普遍偏高,其中,东部发达地区及平原地区都市圈人口密度普遍较高,而西部地区及山地地区人口密度较低。此外,沿海地区都市圈城乡建设规模较大,而内陆都市圈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普遍较小,多数内陆都市圈仍处于核心城市及节点城镇开发阶段。

中西部都市圈的发展之道

在中国中部湖北,相较于都市圈的提法,“武汉城市圈”则更为常见。

在某种程度上,“武汉城市圈”其实更类似于一种城市群,它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

正如前文所述,城市群空间尺度偏大,并不易于区域协同发展。于是,黄亚平通过测算交通出行范围、人口分布密度、经济联系强调等等指标,在“武汉城市圈”中界定了“武汉都市圈”的范围。“武汉都市圈”由武汉全域及其周边11个县市单元构成,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约占“武汉城市圈”的35%。总人口为1825.77万人,约占“武汉城市圈”的60%。这2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就将是真正要进行高度一体化、同城化建设的区域。

与武汉经济竞争激烈的成都,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上也有诸多动作。

据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介绍,成都都市圈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区域内包括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2019年,成都都市圈以占四川省6.8%的土地面积,承载了30.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46.1%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约8.4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

尹宏表示,未来成都都市圈将立足做强成都极核,坚持全域规划理念,构建形成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中心城市引领、特色板块支撑、轴带串联全域、城镇网络组团”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新格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李艳介绍,目前西安都市圈规划仍在审批阶段,未来,西安都市圈将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多维建设发展,将西安都市圈打造成西北的龙头,引领支撑西部开发开放。

关于都市圈的未来发展,李艳还特别提到了“区域韧性建设”。在李艳看来,区域韧性是指区域在面临当前及未来问题和变化时具备的调适冲击,并建立新成长路径的能力。我们需要降低都市圈在经济、社会、环境、制度方面的脆弱程度,增强都市圈的稳定性、自恢复性和创新性,这些将是未来都市圈发展的重要课题。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