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展北京 | 尹稚教授解读北京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5.02.28
作者:

近期,北京陆续出台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五个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就此接受新华社、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展北京”采访,对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方案及京津冀城市群深度协同发展,展开专业化解读。

来源:新华社,“发展北京”视频号

2023年1月3日早上拍摄的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路上的车流。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jpg

2023年1月3日早上拍摄的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路上的车流。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Q1 新华社:京津冀城市群深度协同发展如何破?

        尹稚:城市的发展希望,一定在于超越城市本身的区域协同。你要在这个地方建城市,你要建多大取决于区域的人口密度、你能聚焦多少人过来。它越远,它的城市规模可能相对来讲就会越小,但是它的密度是大体一致,它才能发挥城市的作用。因为你要把所有功能配齐了,它就变得严重的不经济,违背了经济边际效益的一些基本规律,所以走专业化、精细化、不以简单的规模放大为目的的城市,是这个圈层以及更外围圈层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

        Q2 发展北京:北京平原新城的发展是否符合世界特大城市、城市群发展普遍规律?

        尹稚: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这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究竟有没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其实在理论界和实践界经历了百年的辩论和争论,基本结论是这样:

        第一就是城市的发展希望,一定在于超越城市本身的区域协同。纵观我们的国土,强城的也有,建圈的也有,扩群的也有。那么北京现在是什么阶段呢?其实北京是(处于)从一个强城阶段向区域协同的首都都市圈的发展阶段的过渡期当中。当然,它的未来瞄准的是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成熟发展。这是第一个规律,就是要有点时间、耐心,不可能说一步到位、一口气建成一个世界级城市群。

        第二就是特大超大城市的动能扩散,或者按老百姓理解的就是它的辐射带动作用,其实是圈层+廊道式扩散。京津冀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建设过程当中,你会看到两个特大超大城市主导着这个城市群的发展,但是在超大特大城市一直到小城镇之间,始终缺乏大中小城市的合理过渡。这次平原新城其实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点燃一盏科技创新驱动的明灯,一个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灯火,它能照多远,它是“燃灯计划”跟“传灯行动”的结合。首先需要把第一圈层30~40公里半径内的这些支撑点点亮,然后才可以照亮50~70公里半径的这些跨地域的合作发展区的发展机会,才有机会把这个灯火进一步向外围去传递,进一步点亮离北京100~150公里这个圈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协同。

        Q3 发展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个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北京市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有何重要意义?

        尹稚:它的意义其实很重要的有两点。第一个跟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推进的特大超大城市的转变发展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就是从“一城独大”单一核心的城市走向区域协同、多点联动、网络化的城市。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特大超大城市所带来的经济、人口、科技创新能力的聚集动能,同时又能激活更大区域的资源有效利用,使得动能和城市发展当中,人与自然的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建构的结合、经济与人文的结合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所以这种空间范式的变化,其实是转变特大超大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步棋应当说走得恰逢其时。

        第二点就是如何实现更大尺度的区域合作。我们老讲,一个城市要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这个辐射带动作用是怎么来的,是由核心城市的职能和功能的溢出效应带来的。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经济成就、社会建设成就,已经开始使得我们相当一部分城市出现了功能溢出现象。北京现在也处在这种现象的发生期,一方面,我们要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简化它的一些功能职能,防止在这个地区出现更严重的“大城市病”现象,但是也要看到,它的发展势能优势是不能轻易压制或是轻易限制的,那哪儿去释放呢?因势利导,先把它引导到平原新城区去,使得它的经济动能有新的释放,同时也开始补强在京津冀城市群当中缺乏的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的城市现象,使得这个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完整、更加坚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平原新城发展其实是在新时代下,在一个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高质量时代要求下,新一轮的“筑基”工程。这些新城发展了、强大了,并且实现了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首先带动的是北京跟天津交界地区、北京跟河北交界地区等合作区域和合作廊道上城市组团的发展,进而沿着这些廊道,能够把源头活水和动能扩散到更大的区域。

        Q4 发展北京: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有何政策亮点?

        尹稚:北京市这块地域很有特点,它是燕山前缘加上北太行山脉形成的一个北部的生态带半环,南部是面向环渤海地区的平原地带。我们讲的平原新城,实际上是在南半环上,从顺义到亦庄、大兴、房山,正北还有昌平,这五个区都是列在这次平原新城发展战略里面。其实这半环的发展决定了北京未来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走向,也跟未来首都经济圈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发展廊道是密切对接的。一方面鼓励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功能的进一步疏解,同时也为区域合作廊道上跨界合作区的建设,以及地处在这些廊道上的市域以外的重点城市的建设,都创造了全新的机会。比如昌平靠着北京西北郊的科研文教区,所以它将来的特点很可能就是产学研用高度一体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大兴现在有了生物医药的基础,将来它的发展可能更多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产业集群,形成它有特点的产业特色;而且在这个进程中,还要考虑将来和国际化怎么对接,内外循环怎么连接,那么顺义显然是一个天然的连接点,它有非常好的交通枢纽在这,所以它的发展当中可能在衔接内外循环、实现一个大国首都功能的国际化进程当中,它就会发挥它的特点。这个“一城一策”既是平原新城的发展特色,同时也会带动我们的跨域协作区围绕这些特色去积淀它的功能和职能,形成一些廊道级的特色,将来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Q5 发展北京:您对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于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抱有怎样的期待和展望?

        尹稚:目前中国面向未来大概列入国家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的其实就是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加京津冀地区。从目前的评测来讲,京津冀是排第三位的,说明它本身的发展离我们的期望值和中长期预期还有点距离。我们设定的目标大概不是四平八稳走下去就能达到的,大概要跳起脚来蹦一下才能够达到中央对京津冀的要求。我觉得能蹦多高得看起点位置有多高,平原新城其实是抬高了起跳跳板的位置,使得我们能跳得更高,能够离中央的期待更加接近,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使得北京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发展动能,能够有更快速的更综合的扩散,优先带动北京市的环京地区建设成一个现代首都都市圈,进而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完整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带动整个京津冀城市群。所以我讲这个实施方案时间选择准确,区位选择精准,策略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是非常合适的,同时它的意义又是非常深远、非常重大的。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