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稚教授接受《中国城市报》采访:新型城镇化战略如何高质量推进

2024.03.11
作者:

中国城市报20240311-采访尹稚教授.jpg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了上述数据。

        过去的一年里,新型城镇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站在新起点上,新型城镇化将如何高质量推进?又面临哪些新的突破口?

01 城镇化蕴藏着巨大内需潜力

        新型城镇化,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的关键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型城镇化”一词出现了8次。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这凸显了新型城镇化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新型城镇化具有综合效益,从内需角度来讲,它是投资、消费相结合的内需大平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介绍,城镇化率提高会带来很大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有关方面测算,一个人进城以后带来的消费需求,综合算下来比农村居民高不少。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则提到,城镇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布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内需潜力。在当前的形势下,城镇化蕴藏着巨大内需潜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张飞说。

02 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

        继续推进城镇化,前景如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

        黄守宏介绍,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与发达国家80%以上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更低一点。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新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

        尹稚认为,“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这一判断,涵盖了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量:

        ——就数量而言,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城市化率达到75%—80%,城市化进程才进入尾声。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还有近2亿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城市不仅要解决这些新市民基本的居住问题,还需为其提供完善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从质量上看,目前我国9亿多人居住在城镇,但高质量现代化生活远未普及。市民在医疗、教育、养老、住宅等关键领域仍存诸多急难愁盼问题,亟待硬件投入与软件服务双重提升,质量进步空间巨大。

        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发达国家基本在80%左右,我国低于发达国家约10多个百分点,可以说仍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未来10年,每年有上千万的农业转移人口到城镇落户,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

        “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仍在,城镇化快速增长的基础条件仍在,这也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

03 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今年政府工作任务,其中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事实上,近期多个重要会议已多次出现关于“城乡融合”的部署谋划。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什么要强调城乡融合?尹稚提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相对城市的日渐繁荣,一些农村由于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聚集而凋敝,这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相悖。

        “城乡完全不可分割。”在尹稚看来,农村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城市,农村最大的市场依托在城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保障也在城市。

        如何促进城乡融合?政府工作报告已有答案可循。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尹稚认为,有效的城乡融合依托的是各类资源在城乡畅通的双向对流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农村绝非仅用于粮食生产。除粮食安全外,农民增收与富民产业发展同样重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农村农业劳动力,还需城乡资源有效对流,特别是城市资源下乡。”尹稚认为,如此才能使农村融入现代工业体系,获得更多城市高质量资源,并促使这些资源在农村就地发挥作用,激活乡村“造血”功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不少地方进行了实践探索。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四川成都西部片区被列为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建德介绍,4年多来,四川成都西部片区聚焦5项试验重点任务持续发力——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5,较2019年缩小0.2,比全省平均值低0.67,郫都区“安农书院”、温江区“百家联营”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试验区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04 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

        “环保、绿色、可持续,这些都是新型城镇化的特点,特别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城镇化的建设方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热度讨论高居不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多地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3月5日下午,重庆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会议于下午3点开始,从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到回答记者提问,在长达3.5个小时的会议时长里,“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们发言时的高频词汇。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说,重庆具有超大规模城市、工业基础良好、综合交通枢纽、巨大发展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优势。重庆着力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媒体提问环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表示,将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接力跑”。

        “新质生产力关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果一个城市能结合自身特色超前布局,就会给未来带来全新机遇。”史浩飞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

        隔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在上海代表团开放日上表示,上海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健全基础研究合作机制,持续推进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受访代表、委员表示,企业作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创新,能够整体提升科技创新的效能和活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