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别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深刻领会与思考会议内容,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本期分享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院长恽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张杰的解读文章。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微信公众号
恽爽,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书记、院长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对我国城镇化所处历史阶段做出了重要论述:“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以此为基准,构建了围绕“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7大重点建设任务。
围绕“存量提质增效”,会议在“宜居”任务中明确提出了“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调整和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会议明确新时期必须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也更突显出城市更新的重要性。与增量发展相比,由于存量空间的资源类型更加丰富、产权关系更加复杂,因此城市更新过程中牵涉的问题更加分散多样,难度更高。一方面,城市更新需要从“开发逻辑”向“运营逻辑”转变,通过鼓励运营主体提前介入,破解资金困局、盘活存量资产。另一方面,新时期的城市更新要求从过去的“空间改造”转变为“综合治理”,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及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广应用,为未来城市治理提供新的范式。
由此,面对存量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以前沿信息技术的落地应用为代表,新的智慧化治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正在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构建“便捷高效”的智慧治理新范式。对此,会议在“智慧”任务中提出了:“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市”和“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三条关键措施。而究其本质是以人民需求精准响应为核心,以数智化治理重构城市运行逻辑,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跃升。紧扣“党建引领、依法治市、创新治理”三大核心,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
首先是党建引领:实现政治引领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在于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于依托智能技术赋能党组织决策与统筹协调: 在旧改更新、资源配置等重大事项中,运用多主体行为模拟、智能博弈等技术手段,为党组织科学决策和高效协调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将社区党组织打造为民生服务核心节点,通过智能平台动态感知群众诉求,建立“群众点单、党组织派单、部门接单”的精准服务闭环,实现政治引领力、组织凝聚力与数智驱动力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依法治市:推动法治底座的智能强化。法治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关键在于创新 “法治+科技”融合范式,运用数智技术筑牢法治根基:构建法规数字化引擎,将生态红线、公共服务标准等关键规则精准融入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规划审批、项目实施等场景的自动化、标准化合规审查;依托智能合约技术固化多方共识与权责,确保政策执行刚性,构建“政策制定-执行跟踪-监督问责”的全流程法治闭环,让法治成为城市智能运行的坚实保障,切实维护公平正义。
最后是创新治理:强化人民需求导向的精准响应。创新治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路径。核心在于依托数智技术实现精准服务与主动治理:通过语义解析等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市民诉求,构建 “诉求洞察-资源调配-效果评估”智能回路,实现服务供给的精准适配;推动市民热线向城市治理中枢升级,运用数据模型预测潜在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跨越,以精准高效服务彰显中国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城市治理新时代,在“技术向善”的整体背景下,智慧城市的终极价值在于让算法守护公平、用数据传递温度。通过党建引领提供统筹力,依法治市筑牢约束力,创新治理激活驱动力——三者共同构成数智时代“精准认知、科学设计、动态治理”的现代化治理三角框架。我们当以技术可感、公平可见、幸福可及为目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张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
以人民为中心,绘就历史文脉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十年,我国的城市工作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部署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从56%增至67%,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完成了从快速城市化向稳定发展的后城市化阶段转化。城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重点从“大规模增量扩张”全面转向了“存量提质增效”。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领域,这一阶段建立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构架上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与城市发展路径的融合;围绕“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让文化遗产从少数文物的保护,走向整体保护、全要素保护的宏观视野,让文化遗产保护反映民族大历史,走入群众新生活;进行了若干富有成效的实践,在方法上探索出了“修旧如旧”、“绣花功夫”等符合城市更新时代要求的若干做法。
站在过去十年城市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面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转折点,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工作的目标升级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并首次将“城市内涵式发展”提升为城市工作的主线,更进一步明确了“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等重点工作,并明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这一系列的工作要求,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明了新的工作重点:继续秉持人民城市理念,做好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助力城市集约高效发展,积极推动以历史文脉激活城市活力、赋能城市创新的高质量城市发展之路。总书记在视察福州三坊七巷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三坊七巷对500余处院落的完整保护,展示并传承了“里坊制活化石”、“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真实性特征,体现了城市文脉对城市活力赋能的巨大作用。江西景德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工作采取了“文绿融合”的发展路径,尽可能的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与城市中人的需求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的进行了提升利用,以城市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旅产业的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时评价:“严格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要求,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面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的新转变、新路径、新重点,城市建设行业要积极转变工作方式,采取陪伴式成长的方式,让城市建设工作的各项判断与社区、市场、社会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需求,理解城市资产管理的基本逻辑与方法,尊重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工作,积极拥抱高科技带来的新变化,共同促进城市创新,开创新形势下城市工作的新局面。
景德镇陶公寓鸟瞰。(曹百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