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发布会成功召开。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姜胜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处处长汤伟民,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辉、爱卫处处长杨鑫,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院长兼党工组组长王凯波出席了发布会。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长聘教授黄存瑞担任主持。
图 与会嘉宾合影
图 发布会现场
01 数字赋能城市发展变革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是围绕“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目标要求,开展的持续性的城市健康水平第三方评价工作。自2020年3月工作启动以来,“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已连续三年发布多期成果报告,课题组利用时空大数据挖掘技术,成功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健康画像”,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2022年,课题组进一步优化测算方法、拓展多种数据来源,编写完成新一年度《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首次实现对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为推动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贡献了“清华智慧”。
姜胜耀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我国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正当其时。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作为“人民健康”的主战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特征,要求我们从战略全局出发,扎实推动健康城市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基于多源大数据,构建了可度量、可比较、可落地的城市健康水平评价标尺,这不仅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实践任务,也是一项具有前瞻意义的交叉学科议题。课题成果可协助各级政府在健康问题上研判发展趋势、塑造独特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为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提供智力支撑。
图 姜胜耀教授致辞
02 指标优化挖掘“一城一策”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博士介绍了《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研究成果。据悉,该报告是基于2021年数据开展的中国城市健康水平综合评价。
围绕研究内容,指数进行了两大优化。一是完善测评指标体系,响应各级政府诉求,将健康产业提级到一级指标,形成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行为、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构成的6大评价版块(一级指标),并下设17个评价领域(二级指标)和39项评价项目(三级指标)。二是进一步扩大城市样本、拓展数据范围,除港澳台地区及三沙市外,完成全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深度分析,其中多源社会大数据占比75%,数据体量更加丰富,涵盖60万条健康产业链数据、10亿条运动行为数据、300万亿条健康消费数据等。
与此同时,着眼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地域差、城市差、层级差问题,“清华城市健康指数”采用锦标赛制的评价方法,重视相对成绩而非绝对成绩,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并以城区人口规模为依据,将城市分为大城市组、中小城市组分别解读评价结果,推动“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城市健康定制型差异化发展。
此外,为打造高水平开放研究平台,“清华城市健康指数”还将于近期上线网站,以可视化方式呈现跨城市、跨年度、跨区域、多角度的指数成果分析。
图 黄存瑞教授主持发布会
图 李栋博士作成果介绍
03 先进城市分享典型经验做法
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城市排名中,北京市、成都市分别位于全国第一名和西部地区第一名。发布会也邀请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处处长汤伟民、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辉,分享两地在城市健康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典型经验。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处处长汤伟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服务人民健康为主线,将健康北京建设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围绕首都功能建设,紧扣“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不断打造提升健康宜居城乡环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针对主要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全市深入推进健康北京行动,全方位全周期提供健康服务,保障群众健康,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2017年的82.15岁增长到2021年的82.47岁,居民婴儿死亡率由2017年的2.29‰下降到2022年的1.26‰,孕产妇死亡率由2017年的5.68/10万下降至2022年2.97/10万,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辉介绍,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度统筹健康城市工作。一是规划先行营造健康城市优美环境,包括加快呈现城市大美形态、稳步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创新打造城市健身场景。二是改革驱动升级健康城市服务体系,包括推进“三医联动”系统集成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三是万千细胞筑牢健康城市坚实基础,包括夯实健康城市建设基础、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着力培养全民健康意识。2022年,成都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2.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4%,累计建成健康街道(镇)145个、健康社区(村)515个、健康单位901个、健康家庭近万个。
图 汤伟民处长介绍北京市典型经验做法
图 黄辉副主任介绍成都市典型经验做法
04 成果解读:全国城市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大健康产业发展逆势上扬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上看,全国城市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中小城市组城市健康水平增速较快,与大城市组差距逐渐减小。在核心格局方面,大城市组京、沪、杭、宁、深引领全国;中小城市组湖州、衢州、威海、黄山、本溪位列前五名;区域格局上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健康水平优势显著。从产业特征角度分析,大健康产业发展逆势上扬。而在健康设施方面,居民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仍亟待打通。
一、总体趋势
全国整体来看,近三年全国城市健康指数呈现稳步上升。大城市健康指数整体优于中小城市,但中小城市指数增速较快,二者差距逐渐缩小。从城市水平分级数量分布来看,引领级、优质级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追赶级和发展级城市数量三年逐年减少。近三年城市健康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补足落后城市的短板。
图 2020-2022年“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变化趋势(中位数)
图 2020-2022年“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各等级城市数量占比变化情况
从三级指标看,八成指标持续增长,户外运动水平明显下降。在所有指标方面,近八成的三级指数水平呈现增长,但6项指数水平出现下降。其中,基本医保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重污染天数防治等三级指数提升明显;户外运动时长和距离、人均体育运动设施数、社区健康设施完整性等指标有所下降。
图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三级指数年均增长率
区域格局上,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健康水平领先,主要体现在健康产业、健康行为优势显著。根据城市群指数总分平均值排序来看,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列全国19个城市群前两位,城市健康水平优势显著。在健康产业版块,排名前10城中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共占据8席;珠三角城市创新能力水平表现优异;长三角城市新药研发数量独占鳌头。在健康行为版块,排名前10城中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共占据7席;珠三角城市人均运动用品消费额排名第一;长三角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排名第一。
二、大城市组评价结果
京沪杭宁深引领全国,三成大城市表现优异。“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年评价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大城市为引领级和优质级城市,且无追赶级城市。其中引领级城市5个,占比5.8%;优质级城市21个,占比24.4%;平均级城市55个,占比64.0%;发展级城市5个,占比5.8%。从城市排名来看,城市健康水平领先城市多为东部或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位列大城市前五名。从地理分区来看,东部地区大城市平均分数第一,为64.78分;东北地区大城市的三年增速第一,达2.63%。
图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年评价结果 - 大城市组健康水平分值
半数大城市健康服务、健康设施处于良好及以上水平。在健康服务方面,北京市和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地区城市健康服务水平较高,优势在经费保障。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优势在基本医保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北京市、长江中游地区城市优势在人均政府卫生健康支出费用。但其他大城市组城市的经费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人均政府卫生健康支出费用方面。在健康设施方面,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大城市健康设施水平表现较好,西部地区健康设施水平表现一般,特别是支撑设施水平相对较差。
大城市组健康环境、健康效用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大城市组健康环境指数呈现“南高北低”,健康效用指数呈现“东高西低”。在健康环境方面,形成地域差异的主因是空气质量,尤其是空气重污染天数,北方地区问题突出。在健康效用方面,存在地域差异的主因是居民体质达标水平。
图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年评价结果 - 大城市组健康环境和健康效用分值
三、中小城市组评价结果
大部分中小城市健康水平表现平均,三成相对落后。“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年评价结果显示,仅6%的中小城市为优质级城市,无引领级城市。其中优质级城市14个,占比6.7%;平均级城市133个,占比63.3%;发展级城市47个,占比22.5%;追赶级城市16个,占比7.6%。从城市排名来看,城市健康水平领先城市多为东部城市,湖州、衢州、威海、黄山、本溪位列中小城市前五名。从地理分区来看,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平均分数第一,为62.65分,且增速第一,达3.06%。
图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年评价结果 - 中小城市组健康水平分值
健康服务、健康设施处于良好及以上的中小城市约占20%。中小城市健康服务水平、健康设施处于良好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1.43%、17.62%。在健康服务方面,部分中小城市健康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多分布在华中和华南地区,短板在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在健康设施方面,东北地区大部分中小城市健康设施水平相对较好,西南地区部分中小城市相对落后,差异主因在社区健康设施建设。
中小城市缺乏健康产业、健康行为水平表现优秀的头部城市。大部分中小城市健康产业、健康行为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在健康产业方面,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健康产业水平相对落后。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较好的中小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大部分中小城市运动习惯水平表现较差。
四、大健康产业专题评价
大健康产业发展整体向好、逆势上扬。2018年以来,大健康产业企业数占比逐年增长,且增速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此外,大健康产业投资规模稳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研判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可以有效精准指引地方城市健康产业规划。从大健康企业主体数与增速来看,优势产业主要有医药、医美、医疗、园林绿化等,部分基数低增速高的方向也值得重点关注。
图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大健康产业各产业2021年主体数与2019-2021年增长率散点图
五、社区健康设施建设专题评价
58%的社区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养老设施是主要短板。在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这一政策新焦点的背景下,指数基于连续五年覆盖全国城市的空间数据对社区健康设施完整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健康设施不完整的社区占比在58%左右,无明显改进。健康设施不完整的社区中,94.7%的社区是因缺乏养老设施所致,社区周边养老设施不足依然是主要问题。
图 2017-2021年“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全国健康设施不完整社区及完整社区比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