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清华大学地学系蔡闻佳、环境学院王灿课题组在自然研究《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分省及网格化人口预测2010至2100年》(Provincial and gridded population projection for China under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from 2010 to 2100)的研究论文。研究首次构建了2010至2100年五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国未来分省人口(含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及高分辨率(1km)网格化人口数据库,该工作对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制定精准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资源需求和分配乃至社会公平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社会经济发展路径(SSPs)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为了促进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减缓的综合分析而构建的新一代情景组合。它描绘了未来经济社会系统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减缓适应挑战间的关联,是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制定气候政策的核心基础。当前国际机构已建立了国家尺度的社会经济驱动要素(人口、GDP和城市化率)长期预测数据库,然而该数据库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在情景参数设定中未能充分反映我国的现实情形,使预测数据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二是该数据以国家为单位,难以对气候变化和气候政策的影响进行高空间精度的评估,难以满足精细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需要。因此,构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次国家尺度和网格化高分辨率的SSPs基础要素数据,具有迫切的开发需求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使用多维递归模型,在五种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估算了2010年至2100年中国省级人口数量及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等结构信息,研究考虑了国家生育政策和落户政策调整的影响,减少了现有国别研究结果中的系统性偏差。根据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城市网格和历史人口网格,将预测的分省人口分配为分辨率为1km的人口网格。研究基于最新的分省和地级市统计年鉴数据、国际机构发布的人口网格化现状产品数据,对预测的分省人口总量、结构化信息以及网格化数据结果进行了验证比较。
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人口将在2027年至2034年间达到峰值。在中等发展路径(SSP2,可理解为现有政策情景)中我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峰,峰值约为14.6亿;不均衡发展路径(SSP4)下最快达峰(2027年),且峰值人口最低,约为14.4亿;全球区域竞争路径(SSP3)下达峰时间最晚(2034年),且峰值人口最高,约为14.8亿。到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在不同情景下变化不大,为13.2亿至14.6亿之间;到2100年,我国人口总量在不同情景下差别巨大,有可能维持13.5亿的水平,也有可能低至8.1亿。
本文数据(含2010至2100年SSP情景下中国分省人口及人口城市化预测数据、省级分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人口数据、SSP-RCP情景组下1km分辨率人口网格化数据)可供非商业用途研究使用,文章地址和数据免费下载地址见文末链接。
五种共享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下,2010至2100年国家层面未来人口数量
(SSP-RCP各组合下的人口分布结果可自行下载数据查看)
研究院健康城市研究中心蔡闻佳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蔡闻佳副教授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气候变化经济学、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拟、减缓气候变化的环境和健康影响评估研究。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A0603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o.71773061, No.71773062 和 No.71525007)等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0-0421-y
数据免费下载地址:
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c.460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