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健康城市研究中心健康城市展望项目组在《BMC Public Health》期刊发表题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个体暴露风险评价——健康城市展望项目初步研究成果》的论文,指出全球定位系统与便携式传感器的结合是评估个体层面大气颗粒物污染暴露风险的新机遇,通过分析不同人群暴露程度的区别,可以有效识别健康风险高的群体,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我国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史无前例地制定了PM2.5的具体防治目标,为减少城市雾霾做出了不懈努力,但就弥合不同群体间的污染暴露差距方面尚未出台相关政策。这很可能导致公民利益因环境不平等问题产生两极分化。因此,如何评估个体污染物暴露水平和不同人群遭受不平等健康影响的具体程度,为政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多数暴露评估研究大多依赖位置固定的监测站点数据,而忽视个体暴露其实是受到多种来源污染物影响的动态过程。这很可能导致暴露水平的错误分类,为居民健康风险评估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健康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宫鹏教授发起“健康城市展望”项目,其目的是在中国建立起多尺度、实时、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健康监测网络,进行时空个体污染物暴露评价,以便更真实的评估公众正面临着的环境健康风险。项目首期50名受试者经过系统筛选脱颖而出,在接受培训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持续7-14天佩戴TE-STR便携式环境监测设备和ActiGraphGT3X加速器,实时跟踪测量个体层面的空气污染暴露状况与时间-活动模式,实验数据实时上传至项目平台。
初步研究发现,具有不同社会统计学特征、交通习惯、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的受试者经受的空气污染暴露水平存在差异。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研究者发现具备以下特征的个体更容易暴露在大气颗粒物污染中,例如年轻、超重、无机动车、受教育程度低、吸入二手烟多、中低收入家庭、家里或办公室没有空气净化系统。在污染暴露水平较低时,这种差异通常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空气质量较差的条件下,差异会相对明显一些。研究者同时表示出于样本量少、采集数据为环境浓度而非吸入剂量、低成本传感器数据质量的限制,本结论应被谨慎地使用。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健康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宫鹏为本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Assessment of personal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the first result of City Health Outlook (CHO) project
相关信息:
今年是健康城市展望项目在苏州、北京两座城市同步开展实验的第一年。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布“雾霾特工计划”,收获网络总阅读量近3.2万人次,社会反响热烈。先后有1500百余位志愿者报名参加,部分报名者到场参与了体检筛选。2019年6月,项目组登上TEDxSuzhou舞台,向公众传播“城市环境健康监测,学政民三方共赢”的新理念。项目组期望通过大规模公众参与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让居民、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团体更多的参与到健康管理事业中来,探索出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创新战略。欢迎您加入我们,共同守护城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