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副主任做客《理响家》解读成都都市圈发展密码

2023.11.10
作者:


王强副主任做客《理响家》3.jpg

        11月6日、7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强,做客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大型融媒体思想理论节目《理响家》(第二季),深入解读如何高质量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以下为节目内容整理稿。

        如何理解现代化都市圈的深刻内涵和未来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国家级都市圈,成都都市圈有哪些独特优势?近日,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大型融媒体思想理论节目《理响家》(第二季)特别策划《“四城相识” 关键之年跑得快》专题,邀请到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强,解读如何高质量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

01 成都都市圈的“成长密码”是什么?


        近几年,我们可能会频繁听到这个概念——“都市圈”。特别是2021年11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函复同意,成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都市圈”可以说真真正正来到了成德眉资人民身边。但我们可能会有疑问,什么是都市圈?怎么来理解都市圈这个概念?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有哪些意义和作用?这一切都要从都市圈建设的“前世今生”说起。

        20世纪中期开始,欧美、日本的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蔓延发展,出现了我们经常提到的“摊大饼”现象,引发了大城市的城市病。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而周边中小城市则出现人口和产业流失问题,形象的比喻叫做“中心城市吃不完、中小城市吃不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达国家普遍推出都市圈战略,将中心城市的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边中小城市,既可以治理“大城市病”,也可以促进周边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例如东京都市圈由一都三县组成,通过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连接起来。东京都主要发展科技、金融、贸易等核心功能,神奈川县依托港口和交通优势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千叶县依托成田机场形成会展、文化、商贸中心,而埼玉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光学科技等产业。“一都引领、三县特色发展”形成发展共同体,也使东京都市圈成为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经济和创新活动最为密集的世界级都市圈。

        可见,都市圈是很多国家治理大城市病、打造国际竞争平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都市圈的概念内涵: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第一个关键词是“超大特大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中心城市;第二关键词是“1小时通勤圈”,大致的范围是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覆盖范围。关联起来看,就是以一个中心城市作为动力引擎、带动多个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城市组合地区,面积一般不超过3万平方公里。例如成都都市圈,包括成德眉资四市,总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形象的讲,成都是发挥带动作用的“带头大哥”,德眉资是协商合作的“兄弟伙”,共同形成共建共享的城市“朋友圈”。

        三年来,成都都市圈从起步到成长,在不断地慢慢“长大”,那么成都都市圈的“成长密码”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一手抓硬联通,一手抓软环境,为都市圈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一流发展环境,正是成都都市圈聚力起势的“成长密码”。

        首先是轨道上的都市圈便民惠企。2020年以来,市域铁路成资S3、成眉S5线开工建设,天府通实现四城公交互通互惠、地铁一卡通刷。企业商务往来更加高效、跨城消费更加便利,流动的都市圈充满了活力。

其次是幸福生活圈“最具烟火气、夜间不打烊”,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跨城供给。“朝访三星堆、午食坛子肉、夜游东坡水街”成为网红线路,四市既彰显自身独特魅力,又联手打造巴蜀文化品牌,正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最后是科技创新圈和产业生态圈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成都牵头德眉资三市联合发布创新资源开放指南,都市圈成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产业生态圈联盟,达成超过100个跨区域布局产业合作协议。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布局在德眉资,已经形成一种高效协作的“入圈模式”。

        走过3年起步期,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我国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正在形成幸福美丽、动能充沛、创新探索的中国都市圈范例。展望未来,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入成长期,坚守为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一流发展环境的成长密码,一定能够早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王强副主任做客《理响家》4.jpg

02 特色发展型都市圈“特”在哪里?


        为什么说成都都市圈属于特色发展型都市圈?“特”究竟“特”在哪里?从起步期到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建设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未来又将如何发力?《理响家》邀请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城乡融合)研究所博士雷霞,与来自成都市新都区的党员代表们展开对话。

        Q1:今年的5月10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编制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北京发布,在这个报告里成都的都市圈被列为特色发展型都市圈。咱们怎么理解特色发展型“特”在哪里?

        王强:我们在这次《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过程中,对国内的头部都市圈做了一些数据分析。那么什么叫特色发展型?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指标的三角得分框架里,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水平在这个梯队里面是比较高的。

        对于都市圈建设,实际上大家不要把它想得特别复杂,它就是几个城市组合成的一个朋友圈,需要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带头大哥。我举几个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首先在交通上,如果我们坐轨道交通,现在从成都到资阳搭乘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最快的时间23分钟,你的早晚通勤可以在两地实现快速地往返,这是同城化一个直接的表现。

        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应该说成都的教育资源在西部地区是得天独厚的,成都四中、七中通过智慧平台,让德眉资三个城市学校的老师同学们都能享受到四中、七中的优质资源。所以我们通过综合判断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水平是一大特色,应该说成都都市圈在这方面领先当之无愧。

发展水平指数:三大梯队示意_副本.jpg

图 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指数”显示,九大都市圈呈现三大发展梯队。

        雷霞:刚才王强老师讲到成都都市圈的交通,我再补充两句。咱们成都现在是全国首个依托现有轨道枢纽、实现公交化运营的城市。成都都市圈2022年的有关数据里,成德眉资4个城市每天开行的动车数量达到131对,成都来往德眉资三市通过轨道交通每天近7万人次。到2027年,成都到德眉资三市的轨道交通将会实现无缝对接,那个时候成都都市圈会成为全国首个中心城市到所有副中心城市都有市域铁路的都市圈,这个成就应该说是非常引以为傲的。

        然后成都都市圈是首创职工医疗保险异地办理的一站式服务,大家就医、买药都可以一卡通行。

        成都都市圈在生态方面其实也取得了非常多成效。在岷江流域、沱江流域的水域,我们建立了联防联治的机制;还共同推进了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以及龙泉山森林公园等区域的生态修复。我相信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这几年我们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同城化生活更便利了,交通也更顺畅了。

        Q2:今年2月,为了更好的高质量的推进成都都市圈的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炉,可以说是恰逢其时,那么成长计划主要围绕哪几个方面?成都都市圈又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壮大?

        雷霞:成都都市圈的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是接着之前起步期的三年行动计划来的,也是《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一个落地落实。但是更加强调四大功能:第一个是现代产业的协作引领功能;第二个是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第三个是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第四个是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通过四个功能的提升,推进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

        Q3:那么围绕这四大功能,我们来逐一进行阐释梳理。第一个是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去年12月成德眉资4市联合编制的《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这样一个强圈的产业链,它有什么规划、有什么深意?

        雷霞:根据具备比较优势、存在协作需要、拥有协作潜力这个原则,成都都市圈确定了9条重点发展产业链。

        其中成都市主导的有6条,分别是轨道交通,新型显示,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主要是调味品),医美服务。

        德阳、眉山、资阳也分别主导了一条产业链。德阳主导的是清洁能源装备,眉山主导的是锂电,资阳主导的是医疗器械,主要是口腔医疗这一块。

        Q4:创新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从2018到2021年,成都都市圈创新资源急集聚转化水平指数是持续提升,从0.0087大幅增长至0.1875。这个水平提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雷霞:成都都市圈创新资源集聚转化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研发投入产出的持续增长,第二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第三个是创新创业平台的做大做强。

        这里有一些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成都都市圈在研发投入产出方面,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21年增长到了3.0%,这个数据跟先发地区相比是有差距,但是跟自身之前相比还是很好的,这比2018年增长了0.7%。另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的拥有量增加到了22.4件,比2018年增加了46.4%,相当于增加了快一半。

        王强:创新是一个慢变量,需要都市圈整体做努力。

        刚才雷霞老师讲到成都都市圈这几年成长很快。成都作为老大哥,确实把自己好的创新资源都输出到了周边几个城市,包括“科创通”、“科易融”这些科技金融的产品,我相信假以时日这是能够带动大家发展的。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成都都市圈在开放方面取得的成绩。我们看中西部地区,成都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包括进出口总额,这几年数量和增速的提升都是比较明显的。我觉得成都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就是省级能够控制的一些比较好的政策创新,是在向眉山、德阳、资阳去复制的。

        大家知道眉山的泡菜品质很好。我们去调研的时候,眉山的泡菜老板说:“我现在过得很巴适,我干嘛要那么费劲?”他说现在运输成本很高、周期较长,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了。但是现在眉山建立了自贸区的协同创新区,而且建了综合保税物流中心(B型),这就有了对外开放的平台,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从成都经过眉山到钦州以后出海面向东南亚市场,这就对眉山泡菜的海外市场开拓有了很大的提升。我觉得也是改革系统集成的和内陆开放的一个表现。

        Q5:刚才王强老师已经阐述了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那么下面我们围绕第四个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请教一下两位老师,影响城市人口综合承载服务的因素有哪些?

        王强:2010年以前,一个城市想吸引人口的集聚,就必须有好的产业,有好的产业就能带来就业,年轻人就会到这个城市来定居,这是原来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工作方式。但是我觉得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很多理念发生了转换,能够吸引人口或者说能够吸引人才,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

        我理解成都都市圈的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质量、生活水平、文化品位,以及吃喝玩乐各方面有意思的东西具有强大的粘性;同时在生活成本上,比如说房价没有那么离谱,和其他因素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是成都都市圈未来集聚人口特别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一张王牌。

        雷霞:这几年成都可以说是在全国的显示度越来越高,在全球的显示度也越来越高,我觉得可能跟有一个事情是有非常大的关联的,就是成都整个的发展理念,由原来传统的一个工业发展模式,已经转变为生态发展模式,让整体环境更美了,这也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到成都、留下做“新成都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本文根据节目内容编辑整理。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