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中国方案”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发布

2023.11.01
作者:

论坛现场1_副本.jpg

        2023年10月31日,“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3”城市健康专题论坛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发布会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达理礼堂隆重举办。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体委主任史宗恺发表致辞演讲。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一级调研员宛悦,上海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副处长崔元起,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张莉,杭州市健康城市指导中心主任王建勋,成都市卫健委机关党委书记、成都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志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雁,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治理室主任、研究员李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林铎儒,国际健康与环境产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黄玉敏,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文洁,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谭小川,以及来自成都市金堂县、大邑县、丽水市云和县的多位基层领导出席了发布会。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长聘教授黄存瑞担任主持。

论坛现场2_副本.jpg

发布《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年度评价成果

        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本次论坛以“融健康于万策 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为主题,旨在围绕城市健康安全与繁荣发展、和谐宜居与韧性智慧、生态平衡与绿色转型等方面,展示创新成果、聚焦典型样本、交流先进经验、促进合作互惠,为我国人民城市建设凝聚共识、贡献智慧,为全球城市发展探寻方案、提供借鉴。论坛上,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写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年度评价成果正式对外发布。

毛群安_副本.jpg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全国爱卫办副主任毛群安表示,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标志。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之基,必然与高水平城镇化、人口高质量发展相伴。健康城市及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产学研用投等各方的参与,特别是高校、智库、专家的智力支持。“清华城市健康指数”第三方评价工作,汇聚了世界一流的卫生健康、城市建设领域智力资源,构建起了能够对标国际前沿、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健康水平评价体系,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客观刻画中国城市健康画像的突破,为政府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多视角、多维度、多环节、多渠道推动城市发展贡献了力量。他强调,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普惠平衡、协调包容、转型升级、共同富裕。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瞄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做好健康城市和健康中国事业在新阶段的“领题、解题、破题”任务。

史宗恺_副本.jpg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体委主任史宗恺指出,清华大学作为多学科、综合性的国际高校,应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将文化特征融入到指数研究中,体现中国特色。清华体育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把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产生的影响形成了重要的清华文化特征。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首先中国每一个城市的建筑都是与众不同的,重庆有吊脚楼、江西有徽派建筑、北京有四合院;同时,各城市的方言极具特色,服饰种类复杂多样,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这些都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和底蕴。未来,“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应重点挖掘从学校到城市到国家的文化特征,深入思考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历史、现在和将来产生的影响,从健康文化视角对标国际城市,构建多学科交叉、多理念融合的指数体系,最终能够反映出来在中国的文明、文化和自然环境下,我们每一个城市融合了文化因素的健康特征。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工作自2020年3月工作启动以来,已连续发布多期年度和专项研究报告,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2023年,课题组在不断完善指标体系、持续拓展指数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着眼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入开展了环境健康、健康公共服务、疾病防控等领域的专项研究,并首次推出国际城市健康水平对标。此外,课题组与多个地方城市形成紧密互动,相关研究成果成为政府科学决策、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引领级城市分享先进经验做法

        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排名中,上海市、杭州市、成都市是位于全国前八名的引领级城市。发布会也邀请到上海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副处长崔元起,杭州市健康城市指导中心主任王建勋,成都市卫健委机关党委书记、成都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志春,分享三地在城市健康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成就和典型案例。

崔元起_副本.jpg

        上海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副处长崔元起表示,近年来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多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领先水平,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上海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主要推进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战略引领。2019年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推出18个专项行动。二是注重社会共治。建立了多部门合作机制,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健康促进中心,并在全市16个区全部成立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中心。三是加强个人赋能。坚持健康读本及支持工具发放,自2008年开始连续14年向市民家庭发放健康知识读本,并建设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技能体验与互动活动,为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开展一系列科普宣传。

王建勋_副本.jpg

        杭州市健康城市指导中心主任王建勋介绍了杭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健康治理逻辑框架,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下,通过共建健康城市、共促人的发展、共享健康福祉三个路径来实现“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的发展目标。杭州市健康城市治理模式经历了试点模式、监管模式、协同模式三个演变过程,如今成为更积极主动参与、多元化的治理模式。此外,杭州市持续推进健康影响评估,构建健康城市平台,系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并开展了包括健康空间环境现状研究、健康城市理念研究等多项健康城市研究。未来,杭州将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挥亚运品牌新效应,锚定共同富裕新跑道,激发数字治理新动能,着力打造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友好型城市。

李志春_副本.jpg

        成都市卫健委机关党委书记、成都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志春提出,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健康中国”战略,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度统筹健康城市工作。一是大健康理念融入健康城市顶层设计,把健康成都专题培训纳入党校培训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将健康融入城市远景规划,实现了城市规划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转变。二是大服务举措助力健康城市基层赋能,以健康细胞创建为抓手推动健康城市建设,以健康城市评价工具为抓手促进区县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同时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微网实格建设为抓手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大共享氛围夯实健康城市群众根基,落实适龄女孩补贴接种HPV疫苗、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健康生活工具包发放等普惠措施,全力促进人群健康。

聚焦城市健康核心要素典型案例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城市健康的影响因素多样繁杂,且面临城乡、区域、人群之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围绕环境健康、公共服务、疾病防控、城市治理等城市健康核心要素,论坛邀请到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一级调研员宛悦,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雁,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治理室主任、研究员李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林铎儒展开专题分享。

宛悦_副本.jpg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一级调研员宛悦介绍了生态环境部环境健康工作进展:一是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评估,二是大力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三是持续探索环境健康管理对策,四是增强环境健康技术支撑能力,五是打造环境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她还对环境健康问题形势进行研判,总结了当前工作面临的问题,最后表示未来在环境健康工作上将迈向精细化管理,丰富技术标准,夯实工作基础,打造环境健康管理城市,营造社会支持环境。

文雁_副本.jpg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文雁分享了成都市建设环境健康先行区六个经验探索:一是坚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分级防控;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是着力价值转化、点面结合;五是着力共建共享、全民参与;六是着力科学研究、跨界融合。她表示成都市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环境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在现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中,融入环境健康风险防控,从源头上治理生态环境,助力成都市环境健康先行区建设取得新发展、新突破。

李璐_副本.jpg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治理室主任、研究员李璐提到,当前老年人群的结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量增速加快,规模明显扩大;二是收入有所提高,消费能力增强;三是教育程度提高,容易接受创新。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仍是家庭养老,第一需求是医疗服务,整体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对此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一是应加强老年人居家环境周边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二是要完善不同圈层医疗服务的供需匹配,三是要结合不同功能性配建设施,实现布局和功能融合发展。

林铎儒_副本.jpg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林铎儒介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通过构建《中国城市眼健康指数》,创造科学“参考标尺”,多维度客观量化城市的眼健康保障水平,该项工作将分阶段推进。首先在广州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中心城区有优质的眼科医疗资源,外周城区具有较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城市地区间发展不均衡,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解决方案。

圆桌会议_副本.jpg

        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置“环境健康新探索圆桌分享”,邀请地方基层领导与行业专家学者对谈,探索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具有开创性、示范性、推广性的综合解决方案。成都市金堂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曹波,成都市大邑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向征,丽水市生态环境局云和分局副局长卫俊杰介绍了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因城施策”在环境健康+产业、文旅、康养方面打造独特模式;国际健康与环境产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黄玉敏分享了“绿色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中心”这一具体项目案例;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文洁介绍了“两山合作社”、“两山云交易”等浙江创新实践。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成果解读:

全国城市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北上广在国际城市健康水平对标中已具备一定优势

黄存瑞_副本.jpg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长聘教授黄存瑞表示,过去四年,课题组着眼于做好持续监测、科学评价的定位,扎实推进科研和实践,指数具有四项特征:一是始终坚持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大健康+大数据+第三方+全覆盖”的独特定位;二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评价体系,突出横向纵向可对比,以期实现“以评促优”的效果;三是秉承城市健康水平动态改善的理念,健康城市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四是公开发布发掘健康城市亮点,形成可推广的健康城市建设路径案例,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口碑好”的健康城市标杆。

李栋_副本.jpg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介绍,《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上看,全国城市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尾部城市显著改善。城市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东部地区城市健康水平表现优异,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三个城市群城市健康水平排位靠前;健康环境指标呈“南优北低”、健康效用指标则呈“东高西低”的格局。

        大城市组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深圳健康水平引领全国,厦门、成都、福州晋升引领级行列。头部城市在健康服务、产业、设施具有显著优势。中小城市组中,排名前十的城市总体保持稳定,但位次变化竞争激烈,威海、衢州、湖州、丽水、通化位列2023年度评价中小城市组前五名。

        一、总体趋势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结果显示,整体看近四年全国城市健康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首先,指数2023较去年相比全国城市健康水平上升2.1%,在296个参评城市中有249个城市健康指数出现上升。其次,从指数水平分级来看,头部城市比例提高,引领级、优质级城市数量增加,较去年新增引领级城市3个、新增优质级城市24个,而排位靠后的发展级、追赶级城市数量有所减少。

        二、区域格局

        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国城市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东部沿海城市健康水平引领全国。东部地区引领、优质级城市大幅增加,中部地区提升明显,追赶级城市数量减少。从城市群来看,辽中南、山东半岛进步显著,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城市群健康水平排位靠前,长三角主要体现在健康效用较好,珠三角则是健康环境维度优异,辽中南在健康设施方面比较突出。

图1 指数2023全国城市健康水平区域特征分布图_副本.jpg

图1  指数2023全国城市健康水平区域特征分布图

        此外,健康环境、健康效用的区域格局特征较为明显,健康环境呈现“南优北低”、健康效用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格局。健康环境产生空间差异的主要指标是空气污染防控,尤其是空气重污染天数,北方问题相对突出。健康效用则体现在居民体质合格率指标,东部地区高于西部。

图2  健康环境(左图)、健康效用(右图)区域特征分布图.jpg

图2 健康环境(左图)、健康效用(右图)区域特征分布图 

        三、大城市组评价结果

        大城市组健康水平四年间稳步提升。四年大城市组指数年均增长1.53%,近半数大城市评价为引领级和优质级,且无追赶级城市。

        从城市排名来看,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深圳引领全国,四年来均保持头部城市水平。前十位大城市排名相对稳定,厦门、成都、福州新晋步入引领行列。此外,长沙、太原、济南、南昌、唐山、鞍山等13个城市健康水平提升至优质级城市行列。头部城市在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设施上的优势较为显著,尤其是医疗卫生经费保障、健康产业规模、健康设施布局等指标。而福州、赣州、唐山分别在健康行为、环境、效用版块列第一,城市健康多样性突出,各评价板块的单项冠军值得关注。此外,唐山、鞍山、南充排序上升较多,进步显著。

        四、中小城市组评价结果

        中小城市组健康水平四年来加速上升,年均增长达到1.65%,追赶级城市数量有所减少,但尚无中小城市达到引领级。

        中小城市组排名前十城市总体稳定,但位次竞争激烈。威海、衢州、湖州、丽水和通化位列本次中小城市组前五名,中小城市组的头部城市在健康行为、设施、效用方面相对较好。例如威海在慢病防控上表现突出,衢州在支撑设施方面具有优势,通化排名大幅提升,尤其是健康类核心设施排在前列,湖州在健康效用的体质水平上排名第一,丽水则是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亮眼。

        五、城市健康专题研究

        1、城市健康水平国际比较

        基于全球城市健康评价的热点,《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3》创新性地开展了11个国家共19个国际城市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基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评价体系,选取了医疗条件、生活行为、城市绿化、环境治理、预期寿命5方面共11项指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在预期寿命、医疗服务、城市绿化方面具有优势,而国际城市则在环境治理、生活行为方面表现突出。从中国城市来看,北京医疗条件在19个国际城市中位列第一,上海预期寿命位列第二、医疗条件位列第五,广州较为均衡,医疗条件、城市绿化、预期寿命均位列前五名。

        2、基于多源数据的养老服务设施分析

        为充分了解分析当前国内城市养老设施服务供给能力,剖析“9073”养老格局的设施支撑水平,本次城市健康指数汇总民政、工商、生活消费、在线地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构建了国内首份可动态更新的养老设施清单,尝试摸清实际提供服务的各类养老机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我国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老年人均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占据优势,但存在设施供给类型存在差异,长三角城市社区支持养老设施数量相对充足,东北城市则是机构入住养老设施数量相对较多。

        3、环境健康价值初步核算

        准确核算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人群健康效应和价值,对推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环境健康价值充分转化释放、提升地方发展品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指数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探索性的基于荟萃分析(Meta-analysis)和综合暴露反应(IER)模型,对城市环境健康价值进行计算。初步核算表明在2022年成都市治理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价值为45亿,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带来的健康价值为56亿,约是成都年度医保基金支出的10.5%和13.1%,改善环境带来的人群健康效益十分明显。

        4、健康产业趋势观察

        我国健康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日趋明显,核心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指标有较大年度增幅。京津冀地区临床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医药产业链互补性较强,形成了以北京为创新研发核心的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强,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经济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医药流通体系完善,围绕广州、深圳、香港等重点城市形成了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成渝经济圈依托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载体,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初步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