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地方实践 ——《资阳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点梳理

2021.10.22
作者:

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中国各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差异性大,中西部城市如何把握数字经济新动能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基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长期研究积累,围绕地方发展实情和趋势研判,深度参与《资阳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助力资阳通过数字经济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规划成果已由资阳市人民政府于2021年9月20日正式发布。本文将带您一起梳理成果要点。

一、发展背景

资阳是四川唯一直线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距天府国际机场仅18公里,全域已融入成都半小时、重庆1小时经济圈。同时,资阳也是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成都“基础同网、产业同链”。对比各类要素供给趋紧的东部发达地区,以资阳为代表的西部城市,正凭借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基础厚实的优势逐渐成为投资的“洼地”,借产业转移之势把投资“洼地”打造成产业“高地”。

资阳正从传统的农业大市迈向工业强市。安岳柠檬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80%,雁江柑橘是长江中上游最大早熟蜜柑基地,资阳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而这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经过设地建市20余年的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鞋服等产业在资阳已成集聚发展之势,“中国牙谷”成为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集群。以最具特色的口腔产业集群为例,作为全国唯一口腔全产业链基地,资阳的“中国牙谷”已引进爱齐、卡瓦等国内外知名口腔企业86户,106个“资阳造”产品投放市场,产品涵盖口腔设备4大类60余个、口腔材料5大类100余种。2020年实现产值14亿,增长180%,占全省医疗企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资阳正在努力由内向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型、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

二、名词解释

数字经济指的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新发展阶段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经之路。“十四五”时期是资阳抢抓机遇推动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资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窗口期。

三、重大意义

1.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为川渝地区重要的联络节点,资阳在“十四五”时期须抢抓机会,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数字经济与区域协同的相互促进。通过主动推进数字产业链、创新链建设,融入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缩小与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差距,助推区域数字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同时,通过主动参与数字经济协同战略、探索区域数字赋能体制机制,借鉴成渝数字经济成功经验,匹配和导入中心城市产业要素外溢的资源,从追赶学习逐渐转向接受辐射、主动赋能,突显成渝地区双门户的战略定位。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数字经济不仅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通道。数字经济在增强要素集聚、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方面发挥更强吸引力。资阳通过优化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数字化基础,强化智慧城市治理应用,发展特色化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放大效应、倍增效应、叠加效应,将数字化技术与产城融合发展相结合,推动资源要素优化整合,走出经济圈节点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升级的新路径。

3.培育新兴产业和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

“十四五”时期,资阳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而数字经济将为推动资阳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把握数字经济产业要素普适性、流动性特征,研判数字技术未来趋势,积极选择、主动出击,重点发力智能化产品生产制造体系,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植入与融合,把数字动能转化为地方产业的内生动力,在赶超发展进程中逐步构建起新的产业比较优势。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通过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的广泛融合,政府数据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挖掘,为“大数据+城市治理”、智慧政府平台、社会信用体系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推动教育、医疗、康养等民生领域的全面数字化应用,打造美丽和谐、舒适宜居的新型智慧城市。

四、发展定位

1.成渝双城数字经济链接枢纽

发挥西迎成都,东接重庆的重要地理区位优势,强化双城门户互通功能,用好成渝双城互补优势,促进成渝数字经济产业链、数据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关键资源要素在资阳的对接、转化与落地。重点在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政务治理等方向上发力,构建起成渝间信息互联、交通互通、资源互促、融合落地的数字经济枢纽和应用基地。

2.临空型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依托毗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地理优势,围绕航空服务、交通物流、高价值加工制造与服务、研发管理、商务金融、文化休闲等业态,推进临空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全面结合。利用好国际空港的聚集效应,吸引孵化数字类创新业态,建设以临空经济为特色的智慧新城,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际门户和特色产业高地。

3.区域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区

以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数字化生活服务的新体验,改善宜居宜业环境配套品质,提升资阳对新经济、新企业、新人才的整体吸引力,逐步培育本地数字产业创新创业土壤。通过产教融合建立大数据方向人才培训基地,搭建数字经济行业研究网络,面向成渝乃至全国输出不同档次、不同专业、不同技能水平的优秀数字化人才,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与智力资源保障。

4.西部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示范区

围绕资阳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圈节点城市比较优势的目标,从“生产、生活、治理”三方面切入,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有效整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外部资源要素,实现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打造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案例。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经济成为资阳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领域,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实现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全面覆盖,完善城市数据中心整体布局,加速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使基础设施成为资阳数字经济发展的可靠支撑。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显著提高。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两化融合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医疗健康、临空经济等产业方向的数字化水平大力提升。机器人制造、数据存储等标志性新产业突破发展。在数字乡村、农村电商等领域建立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基地。社区服务、共享经济等跨界融合新业态蓬勃发展。

以创新为引领的价值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构建完善的数字经济营商和服务环境,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现政府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全覆盖,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素基本完备,数字经济人力资源培养与实训基地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六、发展路径

(一)拓展数据链,探索数据价值升级

探索政府和社会互动的数据采集应用机制。制定实施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统筹城市感知、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等数据资源,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单位主动积累分享数据,深化数据资源跨部门、多层级共享整合与“一源多用”。

探索完善数据价值化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体系,探索数据要素登记确权体系,在合法合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数据资产化。建立数据产权机制,试点建设大数据区块链交易平台,鼓励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及企业等探索并开发适应于资阳经济社会的数据应用场景。

(二)构建产业链,强化数字产业动能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围绕“芯屏端存软智网”特色产业链,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云计算、数据存储与运营、网络安全等信息服务领域,支持软件服务商与应用企业开展合作研发。

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紧跟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布局趋势,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计算、5G/6G应用、区块链、混合现实、信息安全等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先进的产业方向发力。引入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引入以存储设备、无人设备、传感器设备为代表的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资阳市走向“资阳智造、全球智享”。

(三)探索创新,推进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融合

探索创新模式。深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共建数字经济研发机构,建设面向技术应用服务的重点实验室或重点工程中心,开辟中小信息企业自主创新绿色通道。深化数据互联互通,探索共建共享专用科研网络,支持科研合作项目所需数据资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有序流动。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产业、双创、科服、社区”四位一体、相互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面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服务业等产业建立双创服务基地,形成包括引导孵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梯形融资、知识产权、市场开拓等在内的产业孵化体系。

(四)联通区域共谋发展,推动全域数字化协同

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成资、渝资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人才。建设成渝大数据产业资阳枢纽,推动区域间数据资源共享。出台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与成都、重庆形成互惠互补,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成果落地转化能力。

按照“成德眉资”智慧都市圈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求,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统一标准和规范,平台互开互通接口。完善成都都市圈发展数据、规划数据、统计数据、决策数据实时链接与汇聚,形成成资同城发展专题数据库,重点对接应急响应、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服务监管、民生诉求等领域信息。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