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规划的国际经验与研究实践

2019.06.21
作者:研究院

天坑群是一个地质现象,有它的科学性方面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赋予了它社会、文化精神乃至经济等方面的诉求,可见我们对自然遗产的价值的认识,已从科学价值走向社会经济的价值。在全世界范围内,从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发展,实际上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需要思考。天坑群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非常多的,究竟汉中天坑群与国际、国内的天坑群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优势,就需要从体系规划的层面探讨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汉中天坑群的保护发展要建立一个全球视野,也就是把天坑群放在汉中的、陕西的发展,乃至全国、全球的视野来看。具体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要回答什么是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规划;

第二介绍美国在上世纪70年前曾经做过的国家公园体系规划与评估,其中涉及到地质景观。这也许为如何评判天坑群未来申请世界地质公园的可能性提供一个参考。

第三介绍中国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分析。

1.什么是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规划?

什么是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规划?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个世纪,发现我们研究单个的国家公园或者保护地的做法很难成功,单个保护地在类型上,和周边的交通体系、社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提出了保护地体系,及认识到不同的保护地、不同的保护地与非保护地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生物、社会和经济上的联系,强调把保护地放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中来审视。

IUCN随后出版了一系列的手册或导则,供全世界各个国家遵循。保护地体系规划包括代表性、综合性、平衡形、完整性、连贯性、互补性、一致性、成本效益性,效率性和公正性等。实际上,很多的表述表明了保护区系统规划是一个宏观规划,像我国制定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它是对这个保护地未来整体发展的上层设计,通过确定目标,明确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保护地和其他地域之间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方面可能产生的矛盾。

1561079966875051797.png

保护地系统规划究竟要做什么?可以归纳为这几个方面,包括分类、与其他战略的关系、合作、社区/居民、实施等。首先是数量和范围。这非常重要,但我国的保护地体系规划,更倾向于用简单的数据来描述数量和范围。然而,这样简单的描述却不能显示出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是多样性,IUCN进行了多年保护地体系规划的研究,提出了6项分类,以此来明确保护地系统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当今,我国正在开展国家公园的试点,秦巴山脉就有两个国家公园,一个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另一个是神农架国家公园,期待更加科学明确的分类体系。

第三,保护区系统规划,界定保护地体系与一个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战略、国家环境保护战略、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与其他国家层次规划的关系。

第四是合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将系统规划纳入国际环境之中,促进与相邻的国家、区域单元的联系和合作。对此,国与国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协议十分重要,天坑群要发展,我们要建立一个天坑群联盟或者类似这么一个机制,把我们的价值表达出来,和别的天坑群开展合作。

第五是社区和居民,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一个保护区里面都有大量的居民,IUCN特别强调了人和自然一体发展,保护自然和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不能局限于单一方面,建立保护区不是限制发展。

第六是实施,强调和政府、企业在各个领域的推动。

在世界遗产领域,同样有体系规划的概念。从上世纪80、90年代世界遗产组织推行的全球战略和全球研究,其目的就是给世界各国提供申报世界遗产的参考。如果想申报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就会给出主题和名录,按照这个指导进行申报的成功率就会很高。。可见,就申报比较多的类别而言,就不太容易申报成功;对于那些空白或数量不够的遗产地,却非常鼓励各个国家来申报。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体系规划。

在我国,随着对于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建立起来的保护区数量越来越多,需要进行更加系统的梳理,从单个的遗产地、保护区的建立,走向对遗产体系宏观的管理。正因为缺少宏观管理和综合保护,所以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比如说类型结构不合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缺乏整体保护,保护和利用缺乏协调。目前,我国地质公园申报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机制,取决于地方的积极性,而缺乏从国家、主管部门层面进行的宏观梳理和指导。

2.美国国家公园体系规划与评估

前面介绍的内容强调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指导和宏观体系梳理的重要性。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关注体系层面的工作。针对数量非常庞大、类型非常多样、分布非常广泛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宏观体系的梳理,编制入选的标准,按照国家重要性、适宜性、可行性,对国家公园发展进行指导。

国家重要性标准分成四个方面:一是新入选的国家公园必须是特定类型资源的杰出代表;二是对阐明或解说国家遗产的自然或文化主题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三是可提供公众享受这一资源或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好机会;四是必须有相当高的完整性。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是在1916年建立的,针对美国国家公园分布不均衡、在西部没有国家公园的情况,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开始着手解决发展均衡性的问题。在随后百年的历史中,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宏观评价和规划,尤其是通过机构的重组,把战争部、农业部、渔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部等管辖的保护地划归国家公园管理局。自1933年以后,美国的国家公园在美国国土上的分布愈发均衡,这就是体系规划要做的事情。如今,在我国国家公园和相关保护地的建设进程中,也面临着在哪些地方优先建设的问题。

在1972年,美国创立了“两个评价”。一个是国家公园的自然类型的评价,主要包含了地质遗产、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个评价基于非常系统、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分自然区域和主题,指导它的重要性和充分代表性的评价,通过最终的叠加分析,来识别保护的空缺。保护的空缺说明它很重要,却又没有得到保护。这些应该保护却没有保护的地区是未来建立保护地的优先考虑。

在当时,国土划分成41个自然区域,包括地球板块、地形地貌、海岛等四种类型,再细分成33个主题。比如说,针对地质类的自然遗产,划分了高原、山脉、雕塑、风蚀、水蚀等等主题,和我们讨论的天坑群的类型非常相似。

大家都想成为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这其中最关键的评判标准是哪个更重要。第一是区域主题重要性,可以通过得分评比,根据专业性的得分,最重要的得分是2,比较重要的是1,不重要的是0。同样的自然主题是不是已被其他的国家公园代表。比如说,天坑有非常多的代表地,这表明它的充分性,但还需要考虑是否已经建立了类似保护地,被抢先注册等问题,这些也要进行评价,方法是通过色彩来排序。充分代表是绿色,部分代表是黄色,不代表的是白色,通过三个不同等级的组合,可以得出七种重要性和代表性的结果。比如说,以南洛基山脉为代表,它的代表性是2,显示黄色,意思就是这个地貌非常重要,本身的价值足够高,但也说明没有充分代表,没有建立足够的保护地。如果申报的话,可以按照这个类别,这样为保护地、国家公园的拓展获得指导。这个表的横轴就是33个主题,纵轴是42个区域,类似这样的研究,我国也在开展。

1561080008560048272.png

通过叠加分析,识别保护空缺,这张表就显示出自然区域在全美国家公园中的代表性。被划分的自然区域,其中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山脉、海洋、高原、岛屿、平原、沿海的海岸等等。通过其中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每个自然区域是不是建立了充足的国家公园。

以上是按照自然区域划分的,下面是按照自然主题来划分的,自然主题是依据地形来划分的,包括山脉、火山,也有相应的指标,还有关于这个主题有没有被充分代表的考虑,这些研究都表明国家公园建设的方向性指引。

从下图来看,不同的颜色代表了自然区域在国家公园的代表性,绿色区域表示充分建立了国家公园,浅绿色代表不够充分,但是相当不错,黄色代表相当不充分,白色代表是空白地带。如果美国要新建国家公园,白色是优先要建立的,这是第一个案例。

1561080035096005589.png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美国国家公园的历史类型。美国国家公园是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强调自然遗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个方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划分历史主题,第二研判保护单位对于历史文化主题的代表性,第三研究该主题在整个体系当中的健全度或者被代表的充分程度,被定义为不充分的地方需要优先发展。

例如美国梅萨沃德国家公园,虽然里面的遗产呈现点状分布,却从完整性视角来开展自然和文化的整体保护。其中的文化遗产是印第安人的遗迹,包括村落、生活场景,乃至更大范围的山地丘陵等生活环境。因此美国国家公园的历史类型被划分成9个主题;基于从原住民、欧洲移民到英国殖民地的特征,划分成若干个二级主题,比如说最早的美洲人划分成四个,包括非常早的亚洲移民、阿拉斯加的早期居民、旧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古代印第安人;通过这样的扫描,把美国大量的印第安人的遗迹、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

接下来就要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是针对在主题上至今还没有保护的单位,以后将重点发掘这个方向的保护地。比如说,从这个表里可以看到1A,就是最早的美洲人,即美洲最早定居的印第安人,是不是对他们的保护地进行了充足的保护?答案是只有25%,保护是不足的,还有村落是33%,也是保护不足。代表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相遇的文化冲撞类遗产也是远远不够的,评价为0,可以作为今后美国国家公园申报的重点。

1561080062913040188.png

3.中国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与保护网络研究

经历一百年的国家公园发展,美国在审视下一个百年怎么发展的问题,需要新增哪些国家公园,哪些是不够的,哪些是要被除名的。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140个地质公园中,有38个在我国,占比是27%。根据2015年关于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的研究,当时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是33个,对于这些地质公园进行了分布分析。

这个空间化分析,表明中国的地质公园遵循几个大的轴线,从祁连山到秦岭的轴线、东西向的轴线、三条南北向的,还有青藏高原的隆起带。不少学者的研究都是类似的,国内已有的世界地质公园主要聚集分布在这几条分布带上。

第二是关于中国地质公园空间分布,根据相关文献的搜索,主要集中在地质遗迹及资源、地质旅游和景区保护管理几个方面。中国地质公园分布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总结,这是2018年7月份做的统计,数据更精确,国内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有209个,省级地质公园有343个,空间上是呈现点状凝聚分布的态势,按照一定的分布规律,在个别点上聚集。

国家地质公园分布在两个阶梯交界地带,这两条阶梯交界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按照省域来说,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福建等省。按照地质公园规模来分类,主要有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在西部的特大型分布比较密集,小型的主要在东部,东西交界的区域是以中小型或者中型的地质公园为主。人口密度越低,地质公园面积越大,人口密集越高,地质公园面积越小。

关于自然要素,以及与地理格局的关系,比如说行政分区、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程度,这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涉及地质公园的研究,已有5000多篇文献,研究的焦点关注在地质遗迹、旅游、国家公园等方面,其中关于地质、景区、旅游的文献比较多,综合评价、与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多研究。

关于地质遗迹的分类,在2016年的分类中,包含地质公园所代表的地质分类的类别比例。就中国地质公园建立的影响因素而言,主要包含这几个方面:一是申报的方式以及地方的积极性,越积极越容易申报成功,有一个时期的增长更快,在2015年暂停,之后在质量上开展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和调整。当时,一区多牌的问题非常多,很多景区有其他保护地的牌子,另外也有地质公园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对于未来的地质公园建立,希望在两个方面得到提升:一是要建立中国地质遗产保护的空间网络,加强地质遗迹的普查,合理规划新建地质公园的类型和位置,完善宏观结构,构建网络化的保护模式。二是强化宏观的自上而下的识别和指导,与原有的自下而上的申报制,形成良性的循环。对于相对丰富的省份,可以控制;对于相对不足的省份,应该鼓励、加强;同时在地质遗迹的类别上,应该鼓励他们进行申报;适当整合一些地质公园的遗迹,进行集中有效的展示。比如说,针对地质公园内已有类似的天坑,可以进行集团式的整合,来展示整体的品牌优势。

1561080112711057196.png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