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旭光:高质量建设南京都市圈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18.11.28
作者:蒯旭光

  我想从具体推进都市圈建设实践的角度,跟大家交流和分享一下"高质量建设南京都市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我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南京都市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跟大家一起探讨南京都市圈从建立到现在这18年的历程和主要成效;第三部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总结我们在实践中对都市圈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都市圈

  1.空间功能区位:横跨两省多重国家战略聚焦

  在空间格局上,南京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北翼,刚好处于长江这条龙的龙颈部位,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横跨江苏和安徽两个省,横跨长江和淮河两个流域,同时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等战略的交汇地带,正处在宝贵的战略机遇叠加期。整个都市圈的面积是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3255万,经济总量是3.2万亿。在都市圈建立的18年中,对于长三角经济总量的贡献大约是每6年提升一个百分点。

  2.南京都市圈在长三角:"567"

  南京都市圈的面积占长三角的1/5,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1/6,常住人口占长三角的1/7。2017年底,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占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总量总额比例由2002年的13.6%提高到2017年的16.3%,经济贡献持续上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也快于同期长三角的平均水平,2002年都市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5%,2017年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08%。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5.6:52.7:41.7发展为2017年的5.0:45.4:49.6,产业结构逐步迈向中高端。

1545188830729078938.png

  3.南京在南京都市圈:"123"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区域特大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毋庸置疑的核心城市。总体看来,可以用"123"概括,即南京面积约占都市圈的10%,常住人口约占20%,经济总量超过30%。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发挥的作用比较大,核心带动作用强,创新、商业、航运、服务中心等方面功能凸显。南京都市圈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整体上创新资源比较聚集。简单举个例子,南京都市圈内的高等院校接近100所,其中南京市有53所,约占南京都市圈54%,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不含研究生)全国排第一。

1545188853872037023.jpg

南京都市圈99所普通高校分布

  4.区域合作实践:运作机制和制度化发展联盟

  从2000年开始,南京都市圈进入大家的视野;200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了《南京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运作机制正式启动;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来加快南京都市圈的建设。

  南京都市圈运作机制有几个关键节点:从2003年开始,我们每年依托高等院校举办都市圈发展论坛;在2007年,都市圈召开首届市长峰会,制定《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在2013年,都市圈形成了稳定的运作机制,建设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这个联盟现在不停地在完善。

  5.都市圈三级运作机制

  南京都市圈有三级运作机制,第一级是决策层,都市圈的八个城市设立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基本上每两年召开一次;第二级是协调层,都市圈每年召开市长联席会议;第三级是执行层,都市圈建立了五个方面的专委会和秘书处,包括5大类17个专委会,这些专委会定期开展交通、旅游、统计、规划、经信、科技等一系列方面的工作,在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的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朋友圈

  第二部分我主要分享一下18年来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工作和成效。

  1.发展蓝图共商共绘

  南京都市圈建设尽管是市场自发型的,但我们很注重规划的衔接和对接,这里面包括三级规划体系。

  第一级是总体规划,以两个规划来做引领。一是以都市圈规划做引领,我们在2002年做了都市圈规划,且不定期在修编完善。二是以城乡空间协同规划做引领,我们制订了一个空间协同的标准,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做衔接推动工作,这是底线型、支撑型的规划。

  第二级是专项规划,我们已经制订了综合交通、产业协同等一系列规划。正因为有了综合交通规划,断头路明显变少了。

  第三级是地区协调规划,重点是毗邻地区的规划,目前我们正在推动大约17个毗邻地区的协调规划。

  2.基础设施共建共通

  另外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些年,在南京都市圈层面,基本打通了断头路,打造同城化出行方式;2009年,南京跟安徽省的两个城市两条高速推进收费站合设,提高通行效率,方便民众出行;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也全部建设了城市候机楼,能够实现航班查询、机票销售、异地候机服务的无缝对接;市政服务方面,南京与都市圈周边城市统筹协调部署市政设施,在宝华等毗邻地区实现了供水、供气、电力、通讯的全覆盖;同时我们为了打通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开通了南京-马鞍山、南京-镇江句容、南京-扬州仪征等城际公交,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545188888283094883.jpg

  3.产业体系共谋共赢

  同时都市圈注重产业的共谋共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高校在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等地设立高新技术研究院,随着产业转型发展升级,创新资源辐射也加快推进。

  这几年,南京中心城市的功能在外移中产生了产业协同和产业配套。与滁州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协作,滁州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引进南京车辆零配件企业112家,协议总投资91.45亿元;与扬州共同打造"宁扬绿色新材料产业带",加强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领域合作;与淮安共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有49个项目注册落户;与马鞍山市加强港口合作;与芜湖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在芜湖成立都市圈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与宣城强化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等等。

  在商贸物流领域,主要是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在外溢。南京在保障城市食品安全供应的同时带动都市圈的发展,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辐射半径超过300公里,可以辐射涵盖整个都市圈,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平台之一。

1545188908412013976.jpg

  4.生态环境共治共保

  在生态环境共治共保上,一是围绕生态空间,实现都市圈内共同编制规划、共同保护生态、共同衔接廊道;二是结合长江经济带开展联防联治工作;三是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5.民生服务共享共用

  在民生服务方面,主要是释放南京中心城市的优质服务和公共资源。例如南京市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合作办学。都市圈内设立了一个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方便都市圈的居民到南京就医,目前都市圈非南京居民通过平台进行预约挂号累积已有104万人次。在落实宁镇扬一体化的过程中,宁镇扬异地就医实现联网结算,启用了宁镇扬旅游一卡通,可以在三个城市不同的景点实现畅游。同时在供水、供气方面,在毗邻地区实现了覆盖。

  三、创新圈

  习近平总书记说,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群已经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形态,而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也是培育建设城市群的重要抓手。南京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一极,更需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要求。围绕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我们提出五大融合的南京都市圈创新融合发展理念。

  1.创新融合

  第一个方面的融合,是为了创新融合,南京在新一轮发展中提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发展愿景。围绕这个愿景我们正在实施"121"战略,推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所以想在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做一些衔接,创新融合方面做一些探索。希望构建都市圈内的开放型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增强都市圈的创新协同性。

  2.市场融合

  第二个方面的融合,就是突出产业和市场的融合,要抓住几个方面。第一,之前大家可能更多侧重于产业的转移,但是现在可能要更多注重产业的协同,要统筹优化重点产业布局,以及一些重点的地方产业的打造。第二,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探索产业协同的利益分享机制,这个机制可能非常重要。第三,在前面我们更多侧重都市圈专委会的力量,未来希望通过市场主体的力量,推动都市圈的产业融合、市场融合。

  3.交通融合

  第三个融合是交通的融合。交通融合要从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转变。南京是一个南北狭长、东西很窄的城市,跟周边城市的直线距离非常短,距离滁州市中心只有48公里,距离马鞍山是51公里,距离镇江是60公里,距离扬州是69公里,所以南京都市圈是一个非常紧密的都市圈。目前断头路问题的基本解决之后,不同城市对城际之间公共交通的需求依然非常大,未来我们将继续着力健全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通快速通达体系,提升都市圈快速通勤水平。

  4.生态融合

  第四个融合是生态的融合。以前大家都以为区域中心城市可能是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弱的城市,而这些年观测下来看,南京的空气质量在都市圈八个城市当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宣城。未来我们在做都市圈生态保护的时候可能要还有新的思路和想法,同时在生态融合里面要把生态空间的保底线功能突出来,要把长江大保护的要求落实下来。

1545188930949062770.png

2018年1-10月份南京与周边城市空气优良率和PM2.5对比

  5.智慧融合

  最后一个融合就是智慧的融合。首先要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把智慧城市的牵引力发挥出来,建设智慧城市群。推进信用都市圈建设,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要提升区域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打造都市圈的优质生活圈,这点很迫切。这几年南京吸纳人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以2017年为例,南京全年净流入人口13.24万。与此同时我们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就是城市的公共服务支撑能力迎来了新的挑战。未来我们将继续增强区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打造优质生活圈。

  以上是简要跟大家报告一下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五个方面的融合。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跟大家报告这么多,更多地把时间留给后面的嘉宾做精彩发言。谢谢大家!也欢迎大家到南京都市圈,到南京来看一看!


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