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成渝双城记——创新产出种类多,专利授权最硬核

2020.01.14
作者:

创新产出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专利授权无疑是官方认证的金牌。在科技创新下篇研究团队将用专利著录项目大数据,给大家呈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创新产业应用能力。

传统的专利统计数据,一般只公布某地区专利申请件数、万人专利拥有量等汇总统计的指标,印象有些朦胧,看不清专利的具体面貌。所以,小编所在的神秘组织获取了专利著录项目历年全样本数据,可在专利存续总量、分行业专利数量及历年专利分行业数量变化等多个维度针对不同城市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动图预警,听起来是不是很过瘾呢,马上进入分析吧!

首先,将“北上深广”一线城市与成都市和重庆市进行专利的增长趋势对比。在2000-2017年之间,所有城市的企业数量和三类专利的数量都有显著增长,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专利和企业数量的增长提速,凸显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极大释放。

其次,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发明授权专利数量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成都市、重庆市与广州市水平相当,且明显落后于“北上深”;在实用新型专利数量也呈现相似的规律,重庆市稍强于成都市;在外观设计专利方面,上海市由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数量及种类超越其他城市,并且在2009年产生了相对高峰,成都市和重庆市在外观设计方面有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成都市排在前列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而重庆市具备相对优势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

1578985121163066380.jpg

图1.六城市分行业企业数量与专利数量对比

选取代表性年份,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市企业数量与专利总量的关系,可发现,2000年,16个地市的企业数量和专利总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到2010年,两个指标的量级均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且成都市在步调上领先于重庆市,再到2017年,重庆市在企业数量和专利总量上实现反超,跃居第一。在成都市和重庆市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其他小弟与之的差距则越拉越大。而企业数量与专利总量的整体成长轨迹基本符合正相关关系,说明二者相互促进、同步增长。

1578987379245067454.png

图2.2000年-2017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地市企业数量与专利总量散点图

进一步将专利分成发明授权、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研究各城市的发展特征,可发现,2000-2017年,三类专利的存续数量均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而成长轨迹略有不同,重庆市和成都市一路领跑。截至2017年,在发明授权方面,重庆市略强于成都市,均接近5万件;在实用新型方面,重庆市多出成都市5万多件;而在外观设计方面,成都市多出重庆市8000余件。

1578987419239088026.png

图3.2000年-2017年三类专利与企业数量的关系

通过企业数量与发明授权专利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聚类,可以将全国340余个城市按年份分年聚类。以2017年为例说明,第四等级(群集4,绿色)为“北上深”,代表了产业发展和创新引领的最高水平,第三等级(群集3,红色)包括重庆市、成都市、杭州市、广州市、天津市、青岛市等新一线城市,中部和东部的大城市基本处于第二等级(群集2,桔色),而其他的中小城市属于第一等级(群集1,蓝色)。

1578987448916083633.png

图4.2000年-2017年分城市创新聚类散点图

将聚类落到地图上之后,我们可明显发现“胡焕庸线”的存在,再次印证了中部和东部沿海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而成都市和重庆市作为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在2017年与“北上广深”一起构成了科技创新的钻石结构。

1578987493267022535.png

图5.2000年-2017年分城市创新聚类空间分布图

1578985192784097173.jpg

图6.2017年成都市和重庆市与“北上广深”一起构成了科技创新的钻石结构

科技创新主题到此结束。有新发现、新想法的看官,欢迎后台留言与小编互动。下期我们将带来空间和人口主题的分析,且听下回分解~


课题组成员: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卢庆强、王强、吕晓荷、夏晴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栋、谢力唯、郝新华、陈会宴、谢信哲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