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

2019.03.01
作者:

  3月1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主办的“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

       报告下载地址:http://tucsu.tsinghua.edu.cn/upload_files/atta/1551401345990_2C.pdf

       都市圈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及辐射周边城市和区域,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也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一种空间现象。

  顺应我国城镇化进入较快发展中后期的客观趋势和空间演进规律,应突出都市圈建设在我国高质量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构建带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都市圈体系。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和全尺度空间组合链条。

  都市圈划定标准体系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以人口规模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标准选取都市圈中心城市,将城区人口500万人以上、1小时左右通勤圈内人口密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圈划定的基本门槛。同时,考虑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标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及行政政策常用的门槛标准,建议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培育的都市圈,其中心城市2035年城区人口规模原则上应达到300万以上(Ⅰ型大城市规模),或中心城市经济首位度原则上应超过30%。

  在中心城市1小时通勤圈的基础上,选取与中心城市日平均双向流动人口占市域总人口比重在1.5%以上的城市作为都市圈的外围城市,如果同时处于两个或以上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内,则将这些城市划定为同一个都市圈。

  都市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

  参照已有研究,构建都市圈发展水平监测评价体系需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数据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四个原则。

  针对都市圈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构建了以都市圈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贡献度、都市圈联系强度和都市圈同城化机制为一级指标、涵盖16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的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坚持战略引领、分类指导、协同合作、全面动态的评价原则,对我国主要都市圈进行综合评价。

  《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报告中对全国29个主要都市圈进行测算得出全国29个都市圈发展质量的综合得分,并将29个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级。总体来看,全国都市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连绵区的得分最高,属于成熟型都市圈(都市连绵区)。第二层级是发展型都市圈,多处于东部沿海、中部地区,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与第一层级具有一定差距。第三层级是培育型都市圈,主要位于西部地区,或者对我国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

1.jpg

  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评价分类结果


2.jpg

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分指标排名雷达图

引导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1.成熟型都市圈(都市连绵区)对策建议

  成熟型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同城化发展程度都很高,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强,在都市圈密集的地区已经形成连绵成片的都市连绵区。成熟型都市圈的各类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发展重点应为进一步自身实力,加强对外开放,调节区域产业结构,提高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级都市圈发展,同时协调区域内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包括进一步疏解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人口、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区域环境的共保共治、防止生态恶化等,采用的引导政策需具有开拓性,同时加强对区域环境保护、产业结构等短板的弥补,以市场、政府、社会各方面协调合作的政策为主。

  2.发展型都市圈对策建议

  发展型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心城市的经济和人口高度集聚,但辐射功能不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程度低,常表现为已经开始蔓延的大都市及其周围的城镇,但周围城镇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

  发展型都市圈主要包括首都都市圈、合肥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16个。这些都市圈的总体发展质量较高,但中心城市贡献度、联系强度和同城化发展水平则较低。发展型都市圈的发展重点为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都市圈内城市间形成网络结构,加强同城化发展,采用的引导政策主要为打破行政壁垒,以政府主导的跨行政区合作为主,建立统一的资本市场、消费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旅游市场,构筑都市圈内的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3.培育型都市圈对策建议

  培育型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心城市辐射功能较弱,城镇间联系较少,常表现为孤立的大都市或仅包括周围相邻的少数区县的大都市。

  培育型都市圈主要包括南昌都市圈、昆明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哈尔滨都市圈等11个。这些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贡献度、联系强度和同城化机制4个指标都较低。培育型都市圈的发展重点为继续加强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整体的经济实力,以提升都市圈的总体发展质量,采用的引导政策主要为提升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实力的政策,以激发市场作用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为主。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