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理论到评价

2018.05.08
作者:张学良教授课题研究团队

一、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群的发展

当今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已不是国家,也不是城市或企业,而是城市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主要由若干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群决定,它是一国或地区的制高点。城市群是空间特化的集聚体,由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市通过集聚外部性形成的一个复杂网络关系的城市"集合体",它以超越城市行政边界的"城市群经济"作为理论基础。

1950-2015年,全球城市人口从7.46亿增加至39.57亿,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4%。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低起点、高速度的发展过程:1978-2015年,城市化率从17.9%提升至56.1%,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6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至20515个。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城市群迅速兴起。2015年,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全国约4.69%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8.18%的人口,创造了38.70%的国内生产总值。

城市群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和生态环境方面,往往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解决单个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需摆脱行政区划的局限,应以城市群为载体发挥协同效应。打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行政边界、地理边界和经济边界,实现三种边界的耦合,以城市群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单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1.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诞生到演变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理念或发展模式需要通过不同尺度的空间载体来实现。在现实中空间载体可以是全球、国家、城市或都市区,甚至可能是社区等地理单元,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作用的对象就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png

图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

城市自诞生以来就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Glaeser(2012)认为城市是全球生产效率最高的区域,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越来越近距离地聚集在大型城市地区。因而,城市可持续发展逐渐兴起,为应对现实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学者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城市作为载体集聚了全球过半的人口数量,一定程度而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城市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与临近区域和城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断进行物质和能力的交换,可以说每一个城市都是区域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整体。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由地域上相近的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多个城市集合而形成的城市群日益成为推进一国城市化的空间主体。学者从理论方面论证了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意义,张学良(2013,2014)指出城市群是实现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者。现实中中国城市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城市群为空间载体克服城市间的负外部性才能实现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与城市相比,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包含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要素的系统。社会文化上的相似相近和经济上的相互联系,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和物质支撑。相似的资源环境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物资和能量转化的基础,需从城市群整体上配置资源要素和保护生态环境,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也为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高要求。因而,以城市群为空间载体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以城市群经济为物质基础,具有网络性特征的复杂空间系统。中国地域广阔,城市群的发展必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群的发展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在城市群形成的初期,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重点。到高级阶段,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会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城市间的协同等。

三、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估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东至西呈现阶梯递减趋势,即东部地区6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得分整体排名靠前,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占据前三位,中部地区城市群次之,西部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得分偏低(如图2所示)。

2.png

图2.中国可持续发展得分排名

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一体化程度最高和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它们可持续发展得分均大于1,引领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京津冀、山东半岛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第二梯队,可持续发展得分处于0.1至0.5区间。武汉、长株潭、辽中南、成渝和哈长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得分处于第三梯队,可持续发展得分处于-0.1到0.1区间,这6个城市群仍存在一定的提升和改善空间,未来发展有较大潜力。最后,中原、呼包鄂榆、环鄱阳湖、关中天水、江淮、滇中、北部湾、太原、宁夏、黔中和兰州-西宁11个城市群得分排名靠后。

1.高水平可持续型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属于高水平可持续型城市群,这4个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得分均排在所有城市群的前列,它们代表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但即使如此,四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稍弱,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稍弱,山东半岛城市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优先型

成渝城市群是经济发展优先型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分排在21个城市群的第五位,但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得分却处于所有城市群的中下水平,严重阻碍了成渝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尽管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程度上可转化为推动社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动力,但城市群应尽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

3.社会发展优先型

辽中南、呼包鄂榆、海峡西岸、武汉和长株潭5个城市群是社会发展优先型的典型代表。这些城市群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其中,海峡西岸、武汉和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还有着较高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三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升自身经济发展实力;辽中南和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得分均为负值,这两个城市群需着力提升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4.生态环境友好型

哈长和北部湾城市群属于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市群,这两个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得分并不高,主要受限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群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的保障,如何利用优质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社会环境是哈长和北部湾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的重大挑战。

5.低水平不可持续型

中原、环鄱阳湖、关中-天水、江淮、滇中、太原、宁夏、黔中和兰州-西宁9个城市群均属于低水平不可持续型的城市群,占到了研究样本的近半数城市群数量。由此可见,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在整体上缺乏可持续性。低水平不可持续型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应以人为本、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生态环境为保障打破原有发展道路的"锁定效应",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空间结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三方面着手提升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为研究院开放课题“城市聚集、空间溢出与城市群经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编号K-14003-01)中期成果,相关内容已发表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 / 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课题研究团队

 

      声明: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