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支撑四川民营经济半年运行分析

2021.08.20
作者:

2021年8月16日,由四川省民营办组织编制、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牵头分析撰写的“2021年上半年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及指数”正式出炉。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营经济的决策部署,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形成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密切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民营经济专题数据库、地方实践和对比分析等研究积累。

一、民营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上半年,四川民营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稳中向好,呈现“前高后稳”态势。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GDP增速,市场主体活跃度稳步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但仍面临自身复苏不均衡和结构分化等问题。

民营经济总体呈现“45699”的基本特征,贡献了47.6%的投资、55.0%的GDP、65.0%的税收、90.2%的新增就业、97.4%的市场主体,为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做出了积极贡献。

1.民营经济运行呈现“前高后稳”态势

四川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一季度延续去年“V型”快速回升走势,二季度增速趋于平稳。上半年,全省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3868.7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3.7%,超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相比一季度下降4.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93%,低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0.2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稳贡献,第二产业稳增长,第三产业在加快恢复。民营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470.36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6090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工业4569.63亿元,同比增长12.7%,建筑业1529.44亿元,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7308.37亿元,同比增长16.5%。全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4:43.9:52.7,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占比下降1.6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8.4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

分市州看,总量方面,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941.71亿元,排第一位;绵阳达到895.38亿元,排第二位;宜宾达到817.55亿元,排第三位;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5个市州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500亿元,体现了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增速方面,宜宾以14.8%的同比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眉山增速14.7%紧随其后,成都增速14.5%位居第三;两年平均增速方面,宜宾(7.57%)仍居第一、眉山(6.78%)第二、绵阳(6.60%)第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方面,12个市州高于全省占比(55%),达州(62.3%)、南充(61.2%)、雅安(60.5%)分列前三。从区域视角看,成都平原经济区依然是全省的经济重心,川南经济区的发展势头迅猛,其他三个经济区上半年的增速相对不及前者。

1629424751840066009.png

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

1629424774922030238.png

五大经济区民营经济增加值(亿元)及占比(%)

2.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跃度稳步提升

四川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显现。截至6月末,我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突破700万户、达到707.96万户,同比增长11.7%;其中私营企业176.12万户,同比增长20.0%;个体工商户522.06万户,同比增长9.4%。市场主体密度有所增加,每万人民营市场主体数达到868家,比2020年底增加54家。新设立主体出现分化,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新设立62.28万户,同比增长3.4%;其中私营企业新设立22.08万户,同比增长20.6%;个体工商户新设立39.94万户,同比下降3.78%;农民专业合作社新设立2659户,同比下降36.74%。

分市州看,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第一位的成都共有296.95万户,同比增长15.3%。宜宾增速最高,同比增速达16.6%,两年平均增速达20.82%。宜宾占比也最高,民营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达98.14%。另一方面,48.0%的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集中在成都,约29.91万户,其次为宜宾,占7.2%、约4.5万户,其他市州占比在0.8%至4.2%之间。

3.民间投资增速放缓,一三产业投资增速高于二产

四川省民间投资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个别市州出现负增长,市州之间民间投资存在水平分化。2021年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7%,比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2.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6.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8.1%,比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低1.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7.6%,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民间投资增长31.9%,第三产业民间投资增长11.1%,接近全社会投资水平;第二产业民间投资增长8.9%,工业民间投资增长8.6%,明显落后于全社会投资水平。与全国层面对比,上半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高出全国1.3个百分点,但我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低于全国3.7个百分点。

1629424800197020985.png

全省民间投资与分产业增速(%)对比

分市州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速方面,乐山(29.2%)、攀枝花(24.7%)、南充(23%)位列全省前三位;4个市州出现负增长,分别是绵阳(-3.5%)、泸州(-5.9%)、甘孜(-8%)、巴中(-38.8%)。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达州(25.48%)、南充(22.30%)、攀枝花(17.33%)位列全省前三位。从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来看,13个市州占比在全省水平(47.6%)之上,德阳(66%)、眉山(65.4%)、达州(57.5%)排在全省前三位。

4.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稳固,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力

在减税降费的疫情纾困背景下,民营经济税收虽然小幅下降,但仍保持了近65%的占比,体现了民营经济稳定的税收贡献。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缴纳税收(含海关代征收入)2372.2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一季度下降2.8%;两年平均增长5.47%。民营经济税收占全省税收总额(含海关代征收入)的65%,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900.7亿元,同比增长15.6%;消费税36.5亿元,同比下降47.9%;企业所得税574.2亿元,同比增长5.2%。

分市州看,上半年民营经济税收体现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冷热态势。第一位的成都完成1241.8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9%,占全省民营经济税收的52.4%。共有12个市州增速超过全省增速(17.7%),其中眉山增速最高,达到39.5%;攀枝花、成都紧随其后。

5.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稳中有进,稳就业贡献显著

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上半年实现了就业总数和新增人数的双增长。全省城镇就业登记总数为1970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就业登记人数为1636万人,同比增长8.8%,占全省城镇就业登记总数的83.0%,同比增加2.97个百分点。同时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6.45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吸纳城镇新增就业50.89万人,同比增长30.8%,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的90.15%,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

分市州看,民营经济就业登记人数总量最高为成都,共600.52万人。除成都外,德阳、绵阳、泸州、南充、乐山、眉山、资阳、宜宾、广元等9个市州的民营就业登记人数超过了50万人。达州(111.5%)、内江(37.6%)、巴中(31.2%)增速排在前三名。

6.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活力足韧性强

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实现了数量的高增长,体现了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抗压性和韧劲。2020年末,我省所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升至全国第四,仅次于江苏、广东、山东三省,近三年登记入库数量实现了“三连跳”,成为了扬眉吐气的“黑马”。2021年上半年,我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8929家、同比增长14.0%,民营高新技术企业8160家,同比增长46.7%。

分市州看,成都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4885家,同比增长12.0%,资阳、甘孜、广安、凉山、雅安的增速超过了50%。成都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共6053家,同比增长48.4%,占比达到了75.0%。凉山(85.7%)、巴中(81.0%)、宜宾(77.1%)的增速排在前三名。

7.金融财政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强

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继续携手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为民营市场主体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金融支持方面,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占比提升,截至6月末,全省民营经济(不含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18414.9亿元,同比增长9.6%;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23.9%,较一季度提升3.4个百分点。

融资担保规模扩大,全省共有融资担保公司285家,比上年同期减少23家,实现担保余额2796.5亿元,同比增长11.0%。财政支持方面,上半年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的金额为623.9亿元,同比增长46.7%,占比达到87.6%。截至6月末,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数158个,同比增长15.3%;项目参与率达到37%,比上年同期增加0.95个百分点。

8.民营企业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占比稳步提升

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增长态势领跑各类外贸主体。民营进出口尤其是出口增幅迅猛,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1031.3亿元,同比增长42.50%。民营进出口占比提升,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4.6%,较去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有外贸实绩的民营企业数达到4415户,同比增长11.18%;民营企业新设境外机构备案数19户,比上年同期减少36.66%。

分市州看,成都处于绝对领先位置,上半年成都民营企业进出口额712亿元,占全省民营企业的68.48%,宜宾(6.55%)、绵阳(5.77%)位列第二、第三名,12个市州在全省占比低于1%。此外,13个市州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有4个市州出现负增长。

9.民营头部企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四川省头部企业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总体实现稳健成长。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实现零突破,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营业收入316.057亿美元位列榜单第390位,成为我省首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民营上市公司发展态势稳步上升,6月末我省民营上市公司达85家,占全省上市公司总数146家的58.2%。上半年我省共新增9家上市公司,8家为民营企业。

二、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指数

2021年上半年,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指数为69.17。成都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数为87.26,排第一位,宜宾(77.40)、绵阳(75.46)列第二、三位。达州、遂宁、眉山、南充、乐山、德阳、广安、内江、泸州、自贡的民营经济发展指数高于全省水平。

本次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指数五个一级指标为发展主体、发展环境、发展动能、发展水平和发展绩效,二级指标数量共30个。

1629424834878078233.png

2021年上半年各市州民营经济发展指数

五大经济区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成都平原经济区(72.98)、川南经济区(71.35)、川东北经济区(67.80)、攀西经济区(65.22)、川西北生态经济区(56.97)。成都平原经济区在发展动能、发展水平、发展绩效等一级指标优势突出,是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除第一梯队的成都之外,宜宾、绵阳、达州、遂宁、眉山、南充、乐山等城市属于第二梯队,提升了各自所在“支”的整体水平,空间上形成了“成都一核、南北两带”的空间格局。

1629424866808071099.png

2021年上半年五大经济区总分与一级指标平均分

1629424885166093392.png

2021年上半年各市州民营经济发展指数以及指标得分

三、对比分析及存在问题

问题1:结构性问题制约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滑。全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43.9:52.7,虽然上半年民营经济二产增加值同比增长11.6%,高于全省二产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但民营经济二产占比较上年同期、2019年同期分别下降8.4个、7.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8.1%,较上年同期、2019年同期分别下降5.6个、6.0个百分点,较全国占比(27.9%)低9.8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增速落后全国水平,民营企业资本活力遭遇外部环境不利和内部动力不足的双重夹击。上半年,我省民间投资增速为11.7%,低于全国3.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主要考虑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势头旺盛,而民营企业在此类重大项目中往往占比较低;二是由于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预期不稳,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观望情绪较浓。三是企业更多从新建厂房、购置设备、扩大产能的“硬投资”,转向研发创新、软件应用等提高效率的“软投资”。

1629424914807078218.png

2021年上半年对比省份民间投资增长率(%)

民营市场主体总体稳步增长,但个体工商户活力减弱,净新增数为近年低点。上半年,个体工商户新设立39.9万户,同比下降3.78%;注销21.8万户,同比增长45.0%。个体工商户新设立减少、注销大幅增多,导致个体工商户净新增数仅为13.29万户,达到近年低点,分别比去年同期、2019年同期低18.48、4.96万户。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0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进入退出市场比例为2.4:1,但我省该比例仅为1.83:1。2019、2020、2021年的上半年,全省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速分别为11.4%、12.5%、9.4%,增速明显放缓。

问题2:发展动能培育仍然后劲不足

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水平量质齐飞仍需时间。虽然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增长较快,但以研发费用投入、知识产权、科研人员数量、上市情况等核心指标来评价科技创新“含金量”,质的提升相对缓慢。从体现创新硬实力的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指标来看,上半年我省为0.28万件,明显低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分别是我省的5.51、5.43、2.52、2.35倍)。

1629424940211028024.png

2021年上半年民营企业新增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万件)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强度不足。具体表现在新增贷款中民营经济占比大幅回落,上半年新增贷款额中民营经济占比为19.2%,较一季度回落21.9个百分点;贷款覆盖面维持偏低水平,有贷款余额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为12.3万户、85.9万户,覆盖面分别保持在7%、16.4%左右,未见扩大,低于全国水平。

民企进出口占比较低,进口相对乏力。虽然我省进出口总体表现出良好态势,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速(42.5%)高于全国7.4个百分点,但是低于中西部2.1个百分点;民营进出口占比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24.6%)远低于我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68.7%),也远低于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外贸总值比重(47.8%);民营企业出口强劲但进口乏力,我省民营企业出口增速(44.4%)高于全国8.8个百分点,但进口增速(11.1%)低于全国23.2个百分点。

1629424961960036354.png

2021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四川与全国情况对比

问题3: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亟待加快

民营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基础不牢、意愿不强。根据新华三集团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我省进入城市数字经济指数排名前100名的城市仅有成都、绵阳2个,而山东、河南、安徽分别有11、7、4个。我省尤其在数据开放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数字化融合方面发展滞后,只有成都、绵阳、德阳3个城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在引导民营企业中长期转型发展方面任重道远。

民营头部企业(上市公司)距离优质梯队仍有明显差距。根据《2020四川民营企业100强名单》,排名第一的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618.87亿元,排名第二、第三的通威集团有限公司(812.22亿元)、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640.35亿元)落差明显,与今年世界500强营业收入入围门槛240.43亿美元(折合1231.5亿元)仍有较大差距。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数据进行综合计算打分,虽然我省民营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水平近年来稳步小幅提升,但总体得分(88.59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分),尤其是在企业发展战略、行业竞争力、财务状况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转型升级力度偏弱、短板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下半年如何推动四川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出4个对策建议:

大力“挖潜能”,夯实民营经济稳中向好基底。

加大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前置机会清单扩大民间投资发展空间;持续深化个体工商户帮扶。

聚焦“新动能”,深化改革创新培育竞争优势。

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提升金融供给服务水平,激发民企外贸活力并支持做大进口。

着眼“中长期”,精准施策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创新供给让企业数字化“愿意转”“转得起”,加强政策引导激励,降低数字化投入财政补贴政策门槛;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推动高性价比技术供给下沉,带动我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采取“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缓解数字化投入成本压力,形成推广带动效应。实施企业培育成长计划促进做大做强,注重企业梯度培育,构建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配套政策及激励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革新管理理念,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组织赴发达地区体悟实训,拓宽发展视野。引导第三方机构在质量、品牌、安全、法律、股权、税务、用工、财务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低成本、有保障的专业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规范可持续成长。

统筹“协同力”,驰而不息稳定优化发展环境。

强化内循环促进消费潜力释放。统筹谋划居民增收与消费提升,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能级、创新消费场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引导民营经济积极融入数字经济、直播经济、抗疫经济等新模式新场景,以高品质供给积极带动城乡消费回补和市场繁荣。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推出涉企柔性执法、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和重大涉案风险报告等制度,推动执法理念由监管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加快制定涉企“首次不(轻)罚”清单。保持助企纾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做好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深化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工作机制,系统施策为民营经济营造稳定可期、平等保护、亲清融合的发展环境,驰而不息促进民营企业合规守法、健康发展。


SHARE:

订阅Subscribe Newsletter

欢迎邮件订阅
随时了解本院最新信息!

媒体联系


电话:010-83021833-816/817
邮箱:media_icsu@126.com